中國古代將黃金施用在金屬構件表面的一種建築裝飾。做法是把金與汞的合金“金汞齊”塗在構件上,經烘烤後汞蒸發,金滯留而成。據考古資料,中國的鎦金技術始於戰國,用於裝飾器物,漢代才在建築構件上使用。文獻記載:西漢長安未央前殿“軒檻皆飾以黃金”;漢武帝建神屋,鑄銅為柱,遍塗黃金。西晉武帝司馬炎在都城洛陽建太廟,鑄銅柱12根,上塗黃金。北魏洛陽永寧寺塔頂上有鎦金寶瓶,瓶下有承露金盤,四周皆垂金鐸。唐宋以後,鎦金技術在宮殿寺觀中進一步得到使用。元代宮殿用金裝飾,如大明明殿的柱子飾以金龍雲,殿內天花中心盤黃金雙龍,四壁都有金釭鎖窗。北京妙應寺白塔的寶頂是元代的鎦金遺物。明清兩代的宮殿、壇廟、陵墓、衙署和府第,都有使用鎦金構件的例子,等級越高的建築使用越多。如攢尖頂最高處的寶頂,大門上的鋪盾、門釘,槅扇上的貼金角葉,匾額上的題字,室內外陳設的金獸、金缸等。在西藏、內蒙古、青海、甘肅、四川及河北承德等地現存的古老的喇嘛教建築經常采用鎦金瓦頂。鎦金構件金碧輝煌、光彩奪目,渲染出重要建築的高貴和莊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拉薩大昭寺之鎦金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