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艾呂雅

  法國詩人。生於巴黎附近的聖德尼市鎮。父親為經營房產的商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因病未能入伍,從事詩歌創作。1917年發表第一部詩集《義務與不安》。戰後和幾個年輕詩人勃勒東、阿拉貢和蘇波開展達達運動。不久,達達運動結結束,他們又開展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

  艾呂雅並不追求在形式上標新立異,而是不斷地探索最適合於表達他內心深處感情的樸素的自然的形式。他的早期作品有《為瞭不死而死》(1924)、《痛苦的首都》(1926)、《愛情與詩歌》(1929)、《直接的生活》(1932)、《公共玫瑰》(1934)、《豐富的眼睛》(1936)等。作品的主要內容是歌唱愛情,歌唱“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形親密”,它的基調可以說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親切之感。

  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戰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積極投入現實的政治鬥爭中。1941年,在納粹武裝占領下,艾呂雅加入被迫轉入地下的法國共產黨,參加地下抗敵鬥爭。他寫瞭許多政治詩,表達他和反法西斯鬥爭中的人民大眾緊緊結合在一起的火熱赤誠的心。他的愛國主義詩篇在群眾之間傳抄,鼓舞瞭人民的鬥志。這些詩歌稍後收入在《詩與真理》(1942)、《活得問心無愧》(1944)、《和德國人約會》(1944)等集中。這些作品標志著艾呂雅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艾呂雅發表瞭幾部抒情詩集《沒有間斷的詩》(1946)、《倫理課》(1949)、《什麼全能說》(1951)等。和他早期的抒情詩相比,他晚年的作品顯得胸襟更為開闊。在詩的形式方面,他一向寫作自由詩,到瞭晚年也常用比較勻整的格律。

  中國在50年代曾出版艾呂雅詩歌選譯《艾呂雅詩鈔》。

  

參考書目

 Louis Parrot,Paul Eluard,Paris,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