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後在莫斯科成立的文藝團體(1922~1929),全稱為“左翼藝術陣線”。其前身是未來派。主要成員有馬雅可夫斯基、阿謝耶夫、特列季亞科夫、卡緬斯基、克魯喬內赫、勃裏克、楚紮克、基爾山諾夫等作傢、詩人、戲劇傢、美術傢、文藝理論傢。先後出版過《列夫》(1923~1925)與《新列夫》(1927~1928)雜誌。“列夫”成員具有革新要求與創作熱情,積極抨擊舊社會的庸俗藝術與市儈生活,勇敢探索新的藝術與新的形式,但沒有一致的藝術觀念,藝術思想比較混亂。他他們的理論傢提出過一些庸俗化的創作口號,如“生產藝術”、“紀實文學”、完成“社會訂貨”等。他們強調特寫、紀錄影片、政治文章與鼓動性體裁的作用,反對所謂“文藝式”的“心理描寫”。其中有人甚至反對長篇小說、抒情詩、故事影片、架上美術,否定文學遺產和文藝創作上的形象性與典型概括。

  在蘇聯20年代激烈的文藝論爭與階級鬥爭中,馬雅可夫斯基對“列夫”內部情況亦感到不滿,於1928年脫離“列夫”,1929年另行成立“萊夫”(“革命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