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批評傢。1936至1962年任劍橋大學唐甯學院研究員,歷任英國一些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學會名譽會員、《細繹》評論季刊(1932~1953)主要創辦人和編輯。主要著作有《大眾文明和少數人文化》(1930)、《勞倫斯》(1930)、《英詩新方向》(1932)、《再評價》(1936,論17至19世紀英國詩人)、《偉大的傳統》(1948,論奧斯丁、喬治·艾略特、詹姆斯、康拉德等小說傢)、《小說傢勞倫斯》(1955)、《安娜·卡列尼娜及其他論文》(11967)、《我們時代中的英國文學和大學》(1969)、《小說傢狄更斯》(1970,與夫人合寫)、《有生的原則:作為思想訓練的英國文學系》(1977)。

  利維斯認為商業和科技的發展削弱瞭文化的健康發展,應通過文學培養人在智力和道德方面高度敏感的感受力,來抵制低劣的“大眾”文明。有瞭這樣的訓練,才能分辨當代文學中新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分辨古代文學作品中哪些在今天還有生命力。文學評論和大學文學系的任務就是培養這種感受力。他要求文學必須有道德價值,必須促進社會的健康。利維斯一生的評論和教學活動基本上圍繞這一中心思想。他在喬治·艾略特和戴·赫·勞倫斯的作品裡找到他所欣賞的文學特點,因此對這兩位作傢給以高度的評價。利維斯是劍橋派批評傢之一,他的文學理論在西方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