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女小說傢。真名艾瑟爾·弗洛倫斯·琳賽·羅伯遜。父親原籍愛爾蘭,母親是英國人,於19世紀50年代“淘金熱”期間移居澳大利亞。父親喜愛文學,對她早年影響較大。13歲時進入墨爾本市一個女子學院,畢業後曾作過短期的傢庭教師。1888年隨傢去英國。次年赴德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以後放棄音樂,開始文學創作。1912年曾回到澳大利亞,此外長期生活在英國和德國。她著有長篇小說《莫裡斯·蓋斯特》(1908)、《成長》(1910)和《理查·馬奧尼的命運》三部曲曲:《幸福的澳大利亞》(1917)、《歸途》(1925)、《最後的歸宿》(1929)等。除最後一部小說《年輕的科西瑪》外,其餘都以她個人的經歷為基礎。《理查德·馬奧尼的命運》以她父親為模特兒,描述馬奧尼在一個金礦場開設店鋪,行醫,以至最後精神失常,悲慘死去。她的小說具有悲劇色彩,在這部三部曲中尤為突出。她以其創作的真實性、人物心理描繪的深刻而在澳大利亞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她晚年過著孤獨的生活,接觸面不廣,作品有的地方不夠流暢,對話缺乏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