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文學批評傢、文學史傢。生於西裡西亞的諾因基興。1933年以前一直從事地方報紙編輯工作,曾主持佈雷斯勞一傢大型報紙的文學版,後為法西斯查禁。1945年以後任《柏林日報》文化編輯室主任、德國藝術科學院院士。1950年獲國傢獎金,成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第一個獲國傢獎金的文學批評傢。

  裡拉於1945年以後開始撰寫戲劇與文學評論。他關於湯瑪斯·曼、阿諾爾德·茨韋格、佈萊希特、貝希爾、西格斯的論文,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出發,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表現瞭出色的辯證法思想。他的論戰文章《文學與呂特》(1948),揭露瞭西方資產階級在文化政策上的騙局和偽裝,立論嚴正,文筆流暢。他的文學批評把抽象的理論與對文學作品特殊性的細膩感受結合起來,探討文學史與現實文學創作中的問題。他認為文學和藝術的歷史是社會歷史的組成部分,文學批評的任務在於參與現實的社會鬥爭。《文學、批評與論戰》(1950)收錄瞭他的重要論文。他的《萊辛及其時代》(1958)論述瞭萊辛在理論與創作、作品與人格方面的一致性。這是梅林以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萊辛生平與創作的重要著作。裡拉生前還編選瞭10卷本的《萊辛文集》(1958)。佈萊希特稱他是“批評傢中的辯證法傢”,贊揚他“為純潔和豐富德國語言進行瞭不懈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