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瞭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禦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註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到瞭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制出瞭青花、釉裡紅、紅釉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獲得瞭空前發展,由於原材料的豐富和工匠技藝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種、器物類型,以及造型、裝飾等方面較之前代,均有極大的豐富、提高和創新,成為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鼎盛期。此一時期著名的品種有:明代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間的青花、紅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一步,成為當時及後來景德鎮窯的主要品種。成化(1465~1487)年間的鬥彩、正德(1506~1521)年間的孔雀綠釉及嘉靖(1522~1566)、萬歷(1573~1620)年間的五彩等新品種,也以胎質細膩、釉色晶瑩柔潤、紋飾圖案精美,而風靡於世。清代康熙(162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間的青花、五彩、紅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琺瑯彩、窯變釉、廣彩等,更是絢麗多彩,競相爭輝,產品行銷全國,遠銷海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地,有瓷都之稱。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蕩,景德鎮窯的制瓷業出現凋零或停滯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重獲發展。目前景德鎮窯在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傳統品種,創造新的品種樣式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地探索,並已取得瞭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