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富有園林氣息的祭祀建築群。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郊,現存主要建築為宋金所建。晉地古稱為唐,西周初,成王之弟叔虞被封至唐,稱唐叔虞。據《水經註》記載,至遲到北魏時就有唐叔虞祠,現存的晉祠以聖母殿為中心建築,祀叔虞之母邑薑。聖母殿南向,殿前由南至北中軸線上排列有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和飛梁。獻殿、對越坊之間左右有鐘樓和鼓樓。中軸線東西分佈著許多其他較小的祠廟,分祀叔虞、關帝、文昌、水母、東嶽、三聖等,都是明清建築。有一條小河從基地西沿流入,向東南過會會仙橋後再向南流出。還有許多亭、橋以及周柏隋槐、晉水三泉散佈在各組建築之間。濃蔭四佈,曲水回合,很有園林風味。

晉祠示意圖

  聖母殿重建於北宋天聖年間,面闊7間,進深6間,重簷九脊頂,四周是圍廊,前廊深達2間,十分寬敞。此殿角柱升高很顯著,上簷更甚,使簷端曲線柔合,整體造型輕巧開朗。殿內有著名的宋塑精品侍女和女官像(見晉祠聖母殿彩塑)。殿前的飛梁是架在一座名為魚沼的方形小池上的十字平面石橋,十字中心為方形平臺,由平臺通向前後為平橋,通向左右則斜下,形如大鳥展翅欲飛,可能這就是它得名的原因。飛梁為梁式橋,橋下立於水中的石柱、鬥拱和梁木還都是宋代原物。殿前有水池,池心架立平臺,四向通橋,類似的佈局在敦煌唐宋壁畫大型經變畫中所見甚多,但實物僅此一例。獻殿重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面闊3間,單簷九脊頂。獻殿是宋、金寺院祠廟中常見的露臺(或稱路臺),即舞臺和獻物臺的轉變,系於臺上建層。它仍保持瞭露臺的一些痕跡,四面無墻,僅以柵欄區隔。

聖母殿及魚沼飛梁

  晉祠建築群自古就是晉中的勝遊佳處,廟會極多,平均每6天就有1次,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宗教氣氛已減弱。建築對此也作瞭相應的考慮,如居於基地中心的聖母祠建築群沒有圍墻,和周圍眾多祠廟的外部空間完全融合在一起,開朗活潑;開敞的獻殿、波光橋影的魚沼飛梁和造型空靈的聖母殿都渲染出瞭氛圍的輕松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