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詩人。廣尚北道大丘人。出生在比較富有的傢庭。1915年到漢城(今首爾)上中學,1919年因參加“3.1”運動被開除學籍。1920年赴日本入東京外國語學校法語科。1922年回國,在大丘嶠南學校任教,開始寫詩。同年,與洪思容等人創辦刊物《白潮》,成為白潮派文學的代表詩人。他的《到我的臥室去》、《末世的歎息》等詩,帶有濃厚的悲觀、頹廢色彩,流露出作者孤獨、絕望的心情。這期間也寫過一些反映人民生活的詩,如《漁村夜景》。1925年開始從事進步文學活動,是無產階級級文學團體“卡普”的發起人之一。此後,他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寫瞭大量戰鬥性很強的詩篇。在《致詩人》中,指出詩人的使命是做開創新世界的歌手;在《極端》中,發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憤怒呼喊;在《春天也會來到被掠奪的田野嗎?》中,表達瞭人民群眾渴望新世界到來的殷切心情。後一首詩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他還寫瞭《文壇側面觀》、《無產作傢和無產文學》等文藝評論文章,剖析和批判當時資產階級文學的種種表現。1925至1926年是他創作最活躍的一年。1930年以後逐漸停筆,回到故鄉。1943年死於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