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劇作傢。生平不詳,其先人可能是從佛蘭德逃亡來英國定居的。他在倫敦從事首飾行業。他至少寫過5 部戲劇,最有名的是《倫敦商人,又名喬治·巴恩威爾的故事》(1731)。這出戲以一首老民謠為依據,寫倫敦學徒巴恩威爾受妓女密爾伍德引誘,偷竊東傢錢財,以至殺害自己的監護人,最後和妓女都被處死。作者雖然也把犯罪行為歸因於社會和宗教,但主要宗旨是懲惡勸善。反面人物密爾伍德至死不悔,而巴恩威爾則表示悔悟,作為陪襯的另一學徒特魯門則是恪守道德規範的正面人物。

  這部作品的改善道德的目的引起當時社會共鳴,蒲柏、理查遜大加推許。作者的朋友菲爾丁還上演瞭他用無韻體寫的劇本《致命的好奇心》(1736)。

  《倫敦商人》用散文寫成,作者一反古典戲劇傳統,自稱不寫帝王的悲傷,而要寫一個小人物──學徒的悲劇,真實反映瞭平民生活現實,並以批判道德為目的,引起歐洲大陸廣泛的興趣,被譯成法、德、荷蘭文。這部戲劇屬於傷感的“市民悲劇”的典型(又稱“傢庭悲劇”)。在他的影響下,萊辛寫瞭“市民悲劇”《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狄德羅寫瞭《私生子》(1757)和《一傢之主》(1758)。但是,李洛這部劇本說教氣味濃厚,人物缺乏生動性,19世紀以後受到揶揄和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