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小說傢。號春園。平安北道定州人。父母早亡,由祖父撫養長大。3次赴日本留學,曾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學哲學科。1919年到中國上海,主編“朝鮮臨時政府”機關報《獨立新聞》。1921年回國,開始走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道路,先後任《東亞日報》編輯局長、《朝鮮日報》副社長,並主編《朝鮮文壇》雜誌。1922年發表《民族改造論》一文,詆毀、抹煞朝鮮民族傳統,引起有志之士的反對。20年代中期,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他是反對派的一員主將,聲稱“對階級文學不感興趣”,咒咒罵“革命是象瘟疫一樣可怕的疾病”。1939年參加“北支皇軍慰問”,來到中國東北地區,為侵華日軍效力;不久出任日本統治當局的禦用團體“文人報國會”會長。1943年又去日本動員朝鮮留學生參加“學徒兵”,要他們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效勞。1945年參加“大和同盟”,任理事。

  李光洙的創作始於1909年,作品有小說、詩歌、隨筆、評論、童話和時調等多種。其中長篇小說20部,代表作品有《無情》、《麻衣太子》、《革命傢的妻子》、《泥土》、《有情》、《那女人的一生》、《異次頓之死》和《愛情》。1917年他的長篇小說《無情》在《每日申報》上連載,從體裁形式上看,是朝鮮第一部現代長篇小說。某些評論傢認為,李光洙創作的基本思想是民族主義、啟蒙主義和人道主義。然而,人們並沒有從他的作品中看到有對朝鮮亡國後的悲慘現實和民族獨立活動的反映,或對苦難中的勞動人民的同情,而看到的多是變態戀愛心理和色情描寫;《革命傢的妻子》更是一部歪曲和醜化革命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