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位於亞洲中南半島東部。它的文化長期以來主要受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的影響,其中與中國的關係尤為深厚。越南北方在歷史上曾長期藩屬中國。西元前214年(秦始皇三三年),秦帝國首先征服瞭中國南部的南越和今越南北部一部分,始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西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再次平定已領有越南北部的南越,並將它納入中國版圖,稱為交趾,後稱交州。直到五代的939年,這裏一直是中國的領土。考古發掘的許多漢代至唐代的中國古墓,及隨葬的銅鑒、武器、裝身具等,,顯示出高度的中國文明。越南南方曾於2~17世紀建有占婆國,中國史書上先後稱其為“林邑”、“占城”、“占波”,在文化上主要受印度濡染。越南人獨立,是10世紀以後的事。以後諸王朝更迭交替,逐步向南擴張,1471年滅占婆國,不久完成全國統一。其間建成瞭都城大羅(今河內,1010年創建),修建中國風格的佛寺、佛塔,而值得一睹的遺物現在幾乎沒有。從宏觀上看,越南歷史是從南北分立,北方南進,南方滅亡,向南北融合發展。就美術而言,在北方,以佛教傳入以前的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物最為豐富;在南方,主要以進入歷史時代後的佛教美術和印度教美術為代表;從南北整體上看,越南的陶瓷藝術是很著名的。順化皇城(18~19世紀)是越南現存最大而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佛教傳入以前的美術 在佛教傳入以前,是越南的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美術發展主要表現在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和東山文化的遺物上。

  和平文化 在東南亞史前考古學上,和平文化是最重要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10000~6000年之間,除瞭越南外,范圍還涉及老撾、泰國一部分。其打制石器與歐洲的舊石器相同,多用整塊礫石或礫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穩定,以杏仁形、盤形工具和短斧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瞭的長方形石斧。由於中國南部也發現瞭同類遺物,所以有人認為它是從中國傳播而來的。另外,同類遺物還遠涉馬來半島,由此可窺見對當地的影響。

  北山文化 繼和平文化之後,屬新石器時代,年代距今9000~7000年之間。它已有磨制石器,如剝離石片而磨出刃部的石斧,為典型的北山文化石器,稱為北山石斧。有的礫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圖案。陶器較為進步,飾有繩紋、篦齒紋、橄欖紋和水波紋。這時的葬儀也很講究,發現有隨葬品。

  東山文化 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越南迎來瞭青銅時代。東山文化屬於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年代為公元前4~公元2世紀,受中國戰國至漢代的影響。從其典型遺址──今清化省東山村,出土瞭磨制石斧、有肩石斧及青銅制作的鼓、武器、容器和裝飾品,還有陶器、玉制裝身具、貨幣等,是典型的漢文化遺物。特別是銅器,在鼓面和鼓壁上裝飾著圓弧紋、鋸齒紋、飛鳥紋、船紋、蛙紋,制作精巧,裝飾性極強,與中國雲南、廣西等地出土的戰國至漢代銅器相仿佛。對於它的用途有如下諸說:①用於呼喚靈魂的巫術祭儀,②用於農耕禮儀特別是乞求降雨,③象征統治者的王權。這種青銅文化,不僅有利於提高紅河流域的農耕水平,而且還影響到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流域、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

  陶瓷 越南的工藝美術曾一度興旺過,在金屬工藝方面,以越南北部的銅鼓為中心的一部分遺物,顯示出中國漢代的影響。伴隨著佛教的傳播,在各地又開始鑄造金銅佛。漆器及漆畫、竹木工藝、牙角工藝、皮革工藝都有一些優秀作品。但從整體上說,發展脈絡不甚明瞭,難以概觀性敘述,隻有陶瓷工藝較為清楚。

  可以確認,越南陶瓷是在中國陶瓷的強大影響下發展的。值得註目的最早陶器,是從河內附近的大量古墓中出土的,它酷似中國漢代的硬灰陶,此外還有施有透明灰釉的灰釉陶。它們可能與中國南部一帶的灰陶、灰釉陶有聯系,從而奠定瞭越南陶瓷發展的基礎。4~9世紀的越南陶瓷,或者模仿越州窯的青瓷,或者模仿今廣東一帶的白瓷。在河內附近大量出土的宋代風格的青瓷、白瓷,其制作地點不明,然而與廣東方面的同類瓷器相差無幾。隻是在白地上用黑色鐵質顏料描繪簡單的草花紋,施以透明釉;或者在雕刻唐草紋樣後鑲嵌鐵質顏料,再施以透明釉。一般認為,上述陶瓷是12~13世紀在越南制作的。另外,一些施有泛黃綠釉的缽類器皿,也為越南制作。但它們都似乎與宋代中國南部的陶瓷有關系,器形和風格完全模仿宋代陶瓷特征。14~15世紀,越南還開始制作染色赤繪陶瓷。最早的作品意匠酷似元代的染色陶瓷,染的多為黑色,釉藥發黃,制作得很有厚重感,還有的青中帶紫。15~16世紀,越南化風格逐漸加強,與中國染制品拉開距離。此外,還出現用紅、綠等顏料畫唐草紋、花鳥紋的赤繪陶瓷。它們與中國的陶瓷相比,圖案素樸,筆致細膩優雅。17世紀以後的染色陶瓷,有的由於釉藥稀薄而泛流,於是形成流狀紋樣,這種風格主要見於茶碗、水罐和花瓶等。還有一些施綠釉、暗褐色釉的陶器,大約也燒制於14~17世紀。

  這些越南陶瓷,大概是在越南北部的某些窯中制作的,特別是河內南方的巴羌窯是最大的制陶地,直至近代仍盛行燒染色陶瓷。有的可能是在中部的順化燒制的。一般認為,從12世紀至17世紀的漫長期間,越南的陶瓷不斷地制作著。15~16世紀的染色和赤繪,曾大量輸往印度尼西亞,同時也運至印度和西亞各國。在土耳其托普加普宮中流傳的中國陶瓷中,有的有越南太和八年(1450)的染色銘文,其中包括器體上用染色表現唐草紋樣的天球瓶。這是唯一年代明確的越南染色陶瓷。

  占婆國美術 占婆國是占人在中南半島最東部,今越南南部 (除舊交趾支那外)建立的國傢。2世紀登上歷史舞臺,滅於15世紀。從很早就印度化,流行印度教,尤其信仰濕婆和佛教,以寺院建築為主發展瞭獨特的造型藝術。起初,政治文化中心在比較偏北的峴港(舊土倫)的南面,在托拉扣發掘出早期都城遺址。托拉扣附近的米松有大量的印度教神廟群(8~11世紀),東洋有大乘佛教寺院(875),它們共同代表該國古典期美術。米松是濕婆信仰聖地,位於占婆早期首都托拉扣西15公裡,始建於拔陀羅跋摩一世。5世紀創建瞭林伽神廟(後燒毀,7世紀重建),至11世紀增建的大小寺堂遺構、遺址達67處之多。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遺跡 A中心編號A1的磚構神廟建築。它保存良好,高聳的階段式悉卡羅(梵文指高尖頂)屋頂,構成輕快洗練的樣式,其裝飾紋樣非常富麗,印度風味濃厚。它大約接受瞭從南印度來的影響,從樣式上看,可能建於10世紀,為占婆國美術的代表作。東洋位於越南中部,早年曾為占婆古都因陀羅補羅。875年創建的大佛寺是有名的建築。大佛寺為磚瓦結構,東西有三重圍墻,中間並列著許多殿堂建築,中心殿堂破壞嚴重。殿堂的花葉紋裝飾繁縟,富於幻想。本尊是觀音(今佚),表明是大乘寺院。這裡的佛像、濕婆像,明顯表現瞭占人的民族特征。它還出土有來自印度的青銅佛像,可能是4世紀的作品。11世紀初,占婆遷都查藩。12世紀時,占婆屢遭柬埔寨人入侵,以後又受安南的攻擊而滅於1471年。在查藩有周長達5公裡的城墻圍住的舊都城址,中央的銅塔、城內的崩塔廢址、城外的金塔、銀塔、象牙塔,都是知名的印度教神廟遺構,均建於11~13世紀。另一古都芽莊也有一些寺院。占人將寺院之類建築稱為“幹欄”。幹欄最初為木構,現存物均為磚瓦建築。在巨大的方形臺基上聳立著箱形墻壁,屋頂高高地疊成有階層的金字塔形,使人想到南印度的特別是帕拉瓦時代的維馬那建築,它又與爪哇的坎蒂(爪哇語tjɑndi,爪哇島印度系統宗教建築的總稱)、柬埔寨的塔堂(高棉語prɑsɑt,泛指柬埔寨的寺院建築)等建築形態相似。幹欄普遍用華麗的花葉紋裝飾,從裝飾上可看出幹欄樣式的變遷。占婆的雕刻品雖不多,但托拉扣出土的林伽臺座裝飾浮雕──舞姬和飛天(10世紀,土倫博物館),托拉扣出土的女神軀體像(10世紀)及其他古典期石雕,根據印度的優秀技法而來,水平極高。但是,占婆的雕刻以後隨著土著化傾向的加強,除民族特征更為鮮明外,技法上則明顯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