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共和末期帝國初期的歷史學傢。生於義大利東北部的帕塔維烏姆城(今帕多瓦)。關於他的生平,後人知道得很少。他可能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傢庭。在傢鄉受過一段教育後,來到羅馬,講授修辭學,寫過一些有關歷史、哲學問題的對話和修辭學的論文。從30多歲起集中精力寫瞭一部《羅馬史》。他同羅馬統治階級有廣泛的聯繫,曾受到奧古斯都的眷顧。他曾鼓勵克勞狄烏斯(以後的皇帝)研究歷史。因在上層人物中間朗誦過自己的作品,享有盛名。他似乎沒有擔任過公職,可能在奧古斯都死後回到故鄉,並死死在那裡。

  李維烏斯的《羅馬史》是一部歷史巨著,全書142卷。第1至5卷敘述埃涅阿斯到達意大利,羅馬建城,直到公元前390年高盧人進攻羅馬;第6至10卷記述公元前293年之前的事情;第11至15卷記述羅馬征服意大利至第一次佈匿戰爭開始;第15至20卷記述第二次佈匿戰爭前的事;第20至30卷記述第二次佈匿戰爭;第31至45卷記述馬其頓和敘利亞戰爭,到公元前16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結束;第46至90卷記述到公元前78年蘇拉之死;第91至120卷記述到公元前43年,包括內戰、凱撒之死;第121至142卷記述到公元前9年德魯蘇斯之死。作者原計劃也許要寫到奧古斯都之死,後來可能由於作者去世而中斷。大概在公元6世紀之後,這部書就殘缺不全。保存至今的隻有第1至10卷、第21至45卷(其中41至45卷還有不少殘缺之處),其餘諸卷中隻有個別卷保存瞭少數片斷(有些片斷見之於其他作傢的引文)。此書過去曾出現過多種提要,現在見到的大概是屬於4世紀的一種提要,其中缺第136至137卷,內容也詳略不均,而且有許多錯誤。

  李維烏斯作史的動機,自稱為瞭逃避惡濁的當世,排遣時日,尋求慰藉,另一方面,以表彰古人的道德風范,改變淺薄邪惡的世俗。他認為隻有古人的崇高德行和諸神的庇護才能使羅馬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傢。當時共和精神雖已不復存在,但他仍懷著共和理想,以貴族奴隸主的法治為最高準則,在作品中進行說教。他的共和理想得到奧古斯都的寬容,是因為奧古斯都需要共和的外衣,同時李維烏斯的說教對矯正帝國初期的奢侈風氣、宣揚羅馬的聲威和統治世界的思想也有好處。

  李維烏斯的《羅馬史》引證瞭大量史料,因他往往根據說教需要而定取舍,對史料缺乏批判態度,書中有不少互相矛盾之處;在對羅馬典章制度的記述、戰爭的描寫、地理的記載等方面,也有許多不準確和錯誤的地方。他的文字優美流暢,詞匯豐富,特別是傳世的前10卷,雖多屬傳說,但寫得文采斐然,被稱為史詩般的散文,堪與維吉爾的史詩比美。他的文筆的缺點是有時冗長、重復。中世紀時,但丁稱他為“不犯錯誤的李維烏斯”。文藝復興以來,李維烏斯的作品一直受到很高的評價。從19世紀起,他的歷史著作受到懷疑,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書中關於早期歷史的敘述全不可信,但考古發掘和後來的研究不斷證明,在荒誕無稽的傳說中都有其合理的、可信的內核,不可一概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