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存《永樂大典》中所收的三個元代南戲戲文。在明《永樂大典》卷13965至13991共27卷中,收有戲文33種。今僅存最後一卷,內收《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此書一度流失國外,1920年葉恭綽自英國買歸。但原本已佚,今流傳的是根據抄本翻印的本子。

  三種戲文中,《張協狀元》產生時代最早,一般認為是南宋時的作品。“溫州九山書會”編撰。內容寫書生張協赴考遇盜,財盡傷重,得貧女救助養好傷痛,二人結為夫妻。後後來張協考中狀元,一面拒絕樞密使相王德用的招贅,致使王女勝花抑鬱而死;一面又嫌貧女“貌陋身卑,傢貧世薄”,在貧女尋夫至京時不肯相認,並令門子打出衙門。貧女乞食回鄉後,張協又於赴任梓州途中趕去殺害她。貧女受劍傷落深坑,得村人相救,又遇見為給愛女報怨而請判梓州的王德用,被認作義女,隨赴任所。王德用到任後,張協前來參謁,王不予接見。張協憂懼,因又主動托媒,求王義女為妻,遂使破鏡重圓。此劇與其他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同類,都是寫發跡變泰的男子負心的故事,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作品對遭遇不幸的貧女寄予滿腔同情,著力描寫她勤勞、樸實、善良的勞動人民品質,歌頌她的堅強意志和優秀品格;揭露瞭張協利欲熏心、極端自私的醜惡靈魂,給這個人面獸心的忘恩負義者以有力的鞭笞。但是,劇中寫張協拒絕與位高勢大的當朝宰執之女結姻,卻不符合這個勢利之徒的性格特征;劇終張協與貧女團圓,安享榮華富貴,也表現瞭作者為給貧女以歸宿而不惜破壞全劇思想上的完整性。

  《張協狀元》反映瞭早期南戲的創作水平。劇中主要人物形象比較鮮明,次要人物亦已粗具性格。劇中矛盾沖突並不單一,而能以張協拋棄貧女這條主線貫穿始終。雙線對比的寫法運用得比較自如。曲文淺近、活潑自然,具有濃鬱的民間文學氣息。但全劇結構比較松散,與主題無關的科諢太多,是其缺點。

  《宦門子弟錯立身》為元代南戲,一說南宋末年作品;題“古杭才人新編”。今存刪節本。內容寫金朝宦門子弟延壽馬與女伶王金榜相愛,其父河南府完顏同知不允,關禁延壽馬,逐出王金榜。延壽馬私逃出走,歷盡艱苦,找到王金榜。二人相攜流浪江湖,靠演戲為生。完顏同知因獨子離傢,心甚懊悔。他在奉旨赴各地采訪時,召行院演出,巧遇子、媳,終於同意婚事,一傢團圓。劇中延壽馬無視封建婚姻制度和門第觀念,鄙棄功名前程、榮華富貴,熱烈大膽地追求婚姻自由,並取得瞭鬥爭的勝利;王金榜對延壽馬始終如一,重遇時,不因延壽馬窮困襤褸而改變初衷。作品歌頌他們堅定的愛情和鬥爭精神。但題目用一“錯”字,暴露瞭作者思想上的局限。元代李直夫、趙文敬各有同名雜劇,均已佚。

  《小孫屠》,元代南戲,古杭書會編撰。一說蕭德祥著,因《錄鬼簿》載他是“武林書會”中人,“有南戲文”,名下又有《小孫屠》一劇。但有人認為蕭作是雜劇而非南戲。今存《小孫屠》是刪節本,頗多脫節處,這是一部公案戲,寫開封孫必達娶妓女李瓊梅為妻,瓊梅與開封府令史朱邦傑有私,二人合謀殺死婢女梅香,卻誣告必達殺妻。必達被屈打成招,身陷囹圄。必達弟必貴是屠夫,人稱“小孫屠”,事母至孝,性氣剛強。他反對兄長娶妓。捉奸反被嫂誣,他甘願代兄受刑,被盆吊而死,拋屍荒郊。後得東嶽府君相救,必貴死而復甦。又有梅香鬼魂申冤,包拯從公決斷,冤案才得昭雪,惡人終於伏法。作品控訴瞭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昏濁官府和不法吏胥,歌頌瞭下層勞動人民的美好品德和鬥爭精神。劇終借助鬼神和“日判陽間夜判陰”的包拯平冤,反映瞭元代強梁橫行,人民申訴無門的黑暗社會現實,表達瞭人民對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不過劇中把禍源歸於娶瞭“煙花潑妓”,則是作者封建思想的表露。

  “戲文三種”為今存最早南戲劇本。它未經後人妄改,可借以認識和瞭解早期南戲的真面目,並有助於探討南戲的淵源及與後世戲劇的關系。其中保存的許多戲劇史料,如《張協狀元》中的宋雜劇形式,《宦門子弟錯立身》中提到的已經失傳的南戲名目等,均極可珍貴。因此,“戲文三種”雖然在藝術上還比較幼稚、粗糙,但在戲劇史上,卻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