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穩定格套和曲調的民歌。廣泛流行於中國城鄉裏巷。以歌唱民間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少數小調以民間傳說為題材,小調歌詞及曲調都富於生活情趣和地方色彩。

  凡屬特定地區範圍內的小調,大都有當地特定名稱。例如,陝西有打黃羊調、攬工調、騎白馬調;甘肅有跑馬調、刮地風、摘棉花;山西有打酸棗、黑貍貓調;河北有小白菜、叫五更;山東有大實話;東北三省有月牙兒、五更調、丟戒指;江蘇有牧牛調、無錫景;安徽有劃龍船調、雙條鼓調(鳳陽花鼓);湖北有有紡棉花、十想調;湖南有哼歌子調、陽雀子調;貴州有花燈調;雲南有龍猜調、趕馬調等。

  地方小調在流傳過程中和民間歌舞、民間說唱、民間小戲有著緊密聯系,有的說唱用其為曲牌,如湖廣調被蘇北揚琴用為曲牌;有的進而形成小戲曲調,如采茶調、黃梅調、花燈調、眉戶調等。小調所具有的大體固定的曲調格式,常被套用填寫新詞。如繡荷包、小放牛、蘇武牧羊調、十杯酒等。

  中國小調,早在唐代就有“嘆五更”、“十二時”等流行,明、清兩代更盛行於城鄉。明代成化年間,四季、五更、十二月體例的小調曾輯錄刊行,清代中葉,五更、十二月格套的《繡荷包》、《鼓兒天》以及《送情郎》、《恨媒人》等小調在當時民歌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隨著社會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小調也有瞭新的變化。老革命根據地、老解放區軍民多采用舊調唱新詞的方式反映人民革命鬥爭生活,如《十唱紅軍》、《十繡金匾》、《送郎參軍》、《翻身五更》等。又如著名的《東方紅》這首新民歌,就是用陜北小調“騎白馬調”創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