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

  現代小說傢。原名劉鴻霖,遼寧義縣人。1907年7月3 日生。筆名除蕭軍外,尚有三郎、田軍等。在從事文學活動前,曾在吉林軍閥部隊當兵,後又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憲兵教練處”學習,並任教,廣泛接觸瞭社會人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哈爾濱,以“三郎”筆名在各報投稿,開始文學生涯。1933年與蕭紅共同自費出版小說散文集《跋涉》。1934年夏,秘密逃出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東北,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後轉赴上海,受到魯迅的教誨和幫助。1935年8月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出版,小說描寫戰鬥在東北的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隊的活動,在文學領域較早地突出表現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題,因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並成為他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江上》、《羊》,塑造瞭東北下層人民質樸而堅韌的靈魂,初步形成雄渾、深沉的藝術風格。1936至1955年創作長篇小說《過去的年代》(1936年曾以《第三代》為名出版一、二部),展現瞭辛亥革命後東北人民由農村自發反抗到城市有組織鬥爭的歷史道路,以題材的獨特性、濃鬱的地方色彩、生活畫面的廣闊、人物性格刻畫的歷史深度,顯示瞭作者的藝術功力。

  1938年,蕭軍由山西到延安,即隨“西北戰地服務團”去西安。後轉四川,1940年再由重慶至延安,任延安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員等,並參加瞭延安文藝座談會。抗戰勝利後,由張傢口赴東北。1947年在哈爾濱創辦魯迅文化出版社,創刊《文化報》並任主編。1948年冬因《文化報》的宣傳工作受到錯誤批判與處理後,深入煤礦工人生活,創作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熱情歌頌瞭在人民解放的新的歷史時代,東北工人中新的英雄性格的形成。1951年到北京從事文物研究和戲曲研究工作。1978年後,《文化報》事件得到平反,蕭軍重新活躍於文壇,陸續有通俗歷史小說《吳越春秋史話》以及《蕭軍近作》等作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