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間文學傢。竹林七賢之一。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詳。少穎慧。與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隱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嵇康被害後,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徵到洛陽。後任散騎侍郎,又轉黃門散騎常侍。

  向秀好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頗流傳,但舊註“莫能究其旨統”,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的盛行起瞭推動作用。但向秀未註完《秋水》、《至樂》。稍後,郭象在《莊子隱解》的基礎上補完《秋水水》、《至樂》註釋,又加發揮,成為今日所見的《莊子註》。

  向秀今存賦、文各一篇。《思舊賦》作於入洛途經嵇康故居時,賦(及序)中描寫瞭重睹故人舊廬時的感受,表達瞭對亡友深摯的懷念之情。此賦情景交融,充滿瞭清淒悲愴的情調。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險惡,作者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它僅限於寫思念之情,而不及有關的事實。魯迅曾指出這篇賦“剛開頭卻又煞瞭尾”(《南腔北調集·為瞭忘卻的紀念》)。《難嵇叔夜養生論》是為瞭讓嵇康發表正面主張而寫的引發性文字,並非向秀本人的思想表述。它與嵇康的《養生論》、《答向子期難養生論》,實際上是一組完整的文章,闡發他們“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