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傢、批評傢。出生於北方邦農村。自幼對語言、文學、歷史感興趣。1909年去貝拿勒斯,在印地語普及協會參加編輯《印地語辭海》,後在貝拿勒斯大學任教。他研究中世紀印地語詩人加耶西、蘇爾達斯和杜勒西達斯等人,編有《加耶西詩集》,著有《論蘇爾達斯》、《論杜勒西達斯》等書。他的《印地語文學史》幾十年來一直作為大學的文學史教科書,有較大的影響。他在文學史和文學評論著作中提出瞭“平民性”和“共鳴”的原則,認為文學創作應該有益於人民群眾,對他們產生健康的影響響。他還把梵文古典文學的“情趣”或“韻味”的文學理論和西方的某些文藝觀點結合起來,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考察作傢和他們的作品以及文學的傾向,論述它們之間的關系。但對20、30年代的浪漫主義詩歌卻缺乏敏感。此外,他還寫瞭不少論文和散文,收集在《神寶石》(2卷)中,被認為是典范性的散文作品。他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幾十年來深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