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早期有豐富的口頭民間文學。在民間傳說中最早出現的,是基督教時代的口誦詩和彈唱詩人的唱詞(叫作“萊蓋什”)以及悼歌中有韻的歌曲。

  11世紀末,匈牙利人改信基督教以後,為瞭適應歐洲文化發展的需要,拉丁文開始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最早的文學活動中心是修道院和宮廷。文學作品以手抄本傳播,其內容大多是有關東方的故事。在匈牙利文學中,採用匈牙利文和拉丁文寫作的現象,一直延續到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直到這時,作為文學語言的拉丁文才被被廢棄。

  匈牙利文作為文學語言,經歷瞭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古老的匈牙利文的宗教文學作品出現於1200年,以《訃詞》和《聖母馬利亞的哀歌》為開端。匈牙利文宗教文學是在異教徒反抗教會的思潮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已發現47種文獻的手抄本,是有關匈牙利古代文學起源的重要資料。加斯帕爾·卡羅伊 (?~1592)翻譯的《聖經》,艾勒托西·希爾維斯特·亞諾什(1504~1555)翻譯的《新約全書》,對匈牙利語言的運用和史詩的發展都起過促進作用。

  16至17世紀,匈牙利人反抗土耳其侵略的鬥爭,成為這一時期匈牙利文學發展的動力。迪諾第·蘭多什·斯波齊揚(1505?~1532)的史詩是匈牙利人反抗土耳其侵略的真實記錄。這一時期,巴拉什·巴林特 (1554~1594) 在歐洲文藝復興精神的熏陶下以戰歌形式寫作的抒情詩,表現瞭文藝復興的“生命的喜悅”,使他的詩產生瞭特殊的戰鬥力。

  17世紀,匈牙利人民遭受哈佈斯堡王朝和土耳其的雙重壓迫,於是加強國傢的團結和壯大軍事力量以抗擊外來侵略,成為文學創作的主題。軍事傢兼詩人茲裡尼·米克洛什(1620~1664)的民族史詩《塞格德之危》(1645~1646),通過對塞格德的英雄們捍衛祖國的業績的回憶,鼓舞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的信心。這部史詩是在意大利詩人塔索的宗教史詩的影響下寫成的。史詩結構比較松散,但是這也使作者有可能寫出他認為最迫切的民族獨立問題以及他自己對於道德的復興觀念。在此時期,還出現瞭“庫魯茨”(十字軍騎士)的民間詩,作者均為無名詩人。這些詩集中歌頌瞭拉科齊·費倫茨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這些作品被稱為抵抗時期的文學。

  18世紀中葉以後,法國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進步思想在匈牙利得到瞭傳播。進步的知識階層主張解放農奴和使用匈牙利語言。他們在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影響下,以大學教授馬爾丁諾維奇·伊格南茨(1755~1795)為首,組成瞭進步的作傢團體“匈牙利雅各賓黨”,鼓舞著許多作傢為民族解放而獻身。劇作傢拜塞涅伊·久爾吉寫的擬古悲劇《阿吉什》和鮑恰尼·亞諾什(1746~1845)寫的《法蘭西的變遷》,被認為是匈牙利啟蒙文學的開端。作品表達瞭進步的知識階層對法國大革命的向往與人類解放的信念。喬科諾伊·維泰茲·米哈伊(1773~1805)是匈牙利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傢,他最先學習民間詩歌的寫實手法。他的抒情詩表現瞭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集中體現瞭啟蒙時期文學的重要成就。法澤考什·米哈伊的長詩《牧鵝少年馬季》(1815),塑造瞭勞動人民反抗地主階級統治的機智勇敢的典型形象。考托納·尤若夫(1791~1830)是匈牙利啟蒙時期優秀的劇作傢,他創作的悲劇《邦克總督》是匈牙利早期著名的劇作之一。

  匈牙利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爭取社會改革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傢主張發展祖國文化和爭取民族獨立,表現瞭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他們還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19世紀20年代,佩斯成為匈牙利文學活動的中心,出版瞭《祖國的晨曦》和《雅典論壇》等文學刊物,建立瞭科學院、基什—法魯迪文學研究會,許多作傢被選為院士和會員。他們的作品大多是歌頌匈牙利古代英雄的歷史劇和史詩,表達瞭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心。抒情詩方面,詩人采用頌歌、悼歌等形式反映瞭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改革的艱苦鬥爭。此外,還出現一批文筆清新、情調哀怨的民謠。

  匈牙利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基什-法魯迪·卡羅伊(1788~1830)的貢獻,在於組織文學活動,宣傳浪漫主義文學觀點。改革時期的另一位詩人和批評傢考爾岑·費倫茨(1790~1830),他的活動始終受到法國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弗勒斯馬爾蒂·米哈伊於1825年出版的長篇史詩《卓蘭的出走》,敘述匈牙利人征服多瑙河與蒂薩河流域一帶建立國傢的過程。他的詩劇《鐘哥與金黛》(1831),表達瞭作者對幸福的渴望和對黑暗勢力的抨擊。

  1848年3月15日,在匈牙利首都佩斯爆發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這次革命的是革命民主主義詩人裴多菲·山陀爾(1823~1849)。他早期的抒情詩,例如《人民》(1844)、《貴族》(1844)、《反對國王》(1844)等,抨擊哈佈斯堡王朝和大貴族地主階級。他的長詩《亞諾什勇士》(一譯《勇敢的約翰》)歌頌瞭勞動人民的勇敢精神。他的《民族之歌》、《大海沸騰瞭》以及長詩《使徒》贊揚瞭人民起義的威力。阿蘭尼·亞諾什(1817~1882)也是來自人民的詩人,他的長詩《多爾第》(1847)塑造瞭14世紀一個力大無窮的傳奇英雄的形象。

費勒斯馬爾蒂的作品《卓蘭的出走》封面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以後,浪漫主義文學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派作傢團結瞭全國人民,保持革命的民主傳統和發揚反抗精神,在作品中以曲折隱晦的象征手法,揭露與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代表作傢是約卡伊·莫爾(1825~1904),他的長篇小說《鐵石心腸人的兒子》(1869)、《黑鉆石》(1870)和《金人》(1872),描寫資產階級的冒險投機,暴露匈牙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弊病。馬達奇·伊姆雷(1823~1864)的《人的悲劇》(1859~1860),表現瞭19世紀50年代歐洲革命失敗以後革命者的思想危機和對民族前途的悲觀主義態度;但是他在另一方面卻表現瞭新的時代精神,劇中利用自然科學研究所得的成果,破除教會所散佈的愚昧與迷信,同時揭露資本競爭的弊端。

匈牙利革命軍圍攻佈達

  19世紀末,匈牙利文學界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陣營。一方是美化現實的保守派作傢,他們代表官方立場,崇尚陳腐的空談,在文學活動中占領導地位;另一方是與官方對立的文學團體,他們關心社會改革,要求維護個人權利和發展詩人的想象力。這一派詩人中較有成就的是瓦伊達·亞諾什(1827~1897),他的抒情詩吸取瞭弗勒斯馬爾蒂和裴多菲的藝術特點,形成瞭自己的獨特風格。

  現實主義作傢米克沙特·卡爾曼(1847~1910)在小說中運用諷刺與幽默的手法,暴露現實的醜惡。他的小說《年輕的諾斯季和托特·瑪麗的故事》(1908),反映瞭外國資本的滲透和國內階級分化的過程;長篇小說《奇婚記》(1900)揭露上流社會的無恥和墮落。在米克沙特的創作後期,可以看出他受約卡伊的浪漫主義的影響而又企圖克服這種影響的傾向。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在19世紀90年代得到瞭充分的發展。

  1908年,出現瞭“西方社”的文學團體,並形成西方文學流派,它標志著匈牙利文學的復興階段的開始。這一流派的著名小說傢莫裡茲·日格蒙德(1879~1942)的作品反映瞭農村的貧困與落後,表現出作者急於改變這種狀況的要求。他在《七個銅板》(1908)、《飽吃一頓》(1910)等作品中,提出瞭隻有民主和進步才能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主張。他的長篇小說《火炬》(1917)、《親戚》(1930)等,在匈牙利現實主義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派著名詩人奧第·安德萊(1877~1919)認為,隻要匈牙利能獲得獨立與民主,就能繁榮和富強。他的詩歌《向革命邁進》(1913)、《無產者兒子之歌》(1909)等,開始歌頌工人階級,為匈牙利無產階級文學作出瞭一定的貢獻。同時期的另一個詩人巴比契·米哈伊(1883~1941)是具有保守觀點的資產階級唯美派詩人。科斯托拉尼·德熱(1885~1935)是這一時期的印象派作傢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頹廢色彩。尤哈斯·久拉(1883~1937)的詩帶有感傷情調。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匈牙利爆發瞭無產階級革命,成立瞭蘇維埃共和國。這時,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走上瞭健康發展的道路。但由於蘇維埃共和國存在時間很短,留下的作品極少。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文學在匈牙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是無產階級文學的成長過程。蘇維埃共和國失敗後,許多作傢流亡到柏林、維也納,後來在蘇聯形成瞭匈牙利文學活動中心。伊列什·貝拉的《蒂薩河在燃燒》(1929)、《喀爾巴阡山狂想曲》(1939)、《祖國的光復》(1954),以及加博爾·安道爾(1884~1950)的報告文學,均為兩次大戰期間匈牙利流亡作傢的代表性的作品。

  無產階級文學的代表作傢尤若夫·阿蒂拉(1905~1937) 的主要作品《工人們》(1931)、《在城市的邊緣》(1933)、《我的祖國》(1937)等詩篇,是匈牙利工人階級同黑暗勢力進行鬥爭的頌歌,表現瞭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抗議。勞德諾蒂·米克洛什(1909~1944)慘死在納粹的屠刀下,盧卡契·拉斯洛、埃泰·日格蒙德、維托·米克洛什等死在德國集中營裡,他們都是匈牙利無產階級文學的先驅。

  1945年匈牙利解放後,許多流亡作傢例如伊列什·貝拉、蓋爾蓋伊·山陀爾、加博爾·安道爾等返回祖國,他們同長期轉入地下的共產黨員作傢和民粹派作傢(他們在政治上主張走第三條道路)之間增強瞭團結。解放初期,出現瞭一批優秀的作品,例如薩博·帕爾 (1893~1970) 描寫土地改革的《新地》和描寫農業合作化的長篇小說《一寸土》。裡德格·山陀爾(1902~  )的小說《參孫》,塑造瞭一個同地主進行鬥爭的英雄人物形象;維雷什·彼得的短篇小說集《考驗》,描寫農民的新生活。此外,希蒙·伊斯特萬(1926~  )、尤哈斯·費倫茨(1928~  )的詩歌作品,歌頌瞭農業合作化和工廠國有化以後生產發展、工人階級以主人公身份管理工廠的事跡。解放初期的匈牙利文學創作有所發展。1956年發生“匈牙利事件”,文藝界有人批評個人迷信,批評官僚主義,產生瞭一些動亂。60年代,先前一些被捕的作傢獲釋,得到平反和恢復名譽,例如戴裡·蒂姆爾等人又恢復瞭創作活動。他們同其他作傢一道,為繁榮當代匈牙利文學作出瞭貢獻。

佈達佩斯的裴多菲銅像

  

參考書目

 Pándi Pál, A magyar irodalom története, Budapest,1960.

 Sötér István, A magyar irodalom története, Budapest,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