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指文藝創作中的一種傾向。它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藝術形式的絕對化,認為不是內容決定形式,而是形式決定內容,從而否定內容的意義,割裂形式與內容、藝術與現實的聯繫。

  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和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它的理論和創作實踐都置內容於不顧,而把形式強調到一種絕對化的程度。赫爾巴特的形式主義美學認為,美隻能從形式來檢驗,即從構成美的個別因素和藝術作品形式之間的關係來檢驗。

  形式式主義的主要特征是脫離現實生活,作品的內容空虛,表現形式怪誕、離奇。在表現形式上則因側重點的不同,形成各種不同的流派,如立體主義、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都屬於形式主義流派。這些流派與現代的抽象藝術有區別。前者基本上仍以現實事物作為臨摹對象,而後者卻是所謂“沒有表現的對象”或非寫實圖形的自由組合。

  形式主義的詩歌註重形式的工整和音韻的和諧。法國詩人馬拉梅認為寫詩如同作曲一樣,文字即音符,為使詩歌產生音樂一般的效果,不惜廢棄標點符號。達達主義者和未來主義者甚至取消語言規范,借助剪帖、樂譜、數字、模擬的聲音來表達詩歌的涵義。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於拉丁美洲的實體主義詩歌即是形式主義詩歌的新發展。

  形式主義文藝理論是蘇聯詩人、文學理論傢什克洛夫斯基以及文學史傢艾亨鮑姆、愛沙尼亞作傢雅科佈松等人在20年代創立的,著重研究文學作品的語言、體裁和結構上的特點以及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他們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整體,由各個單元所組成,每個單元有自己的作用。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形成文學的藝術性。每個單元中必有一主要構成部分,具有美學價值,其他部分則是從屬的。什克洛夫斯基還認為,文學的發展是一條形式變化的長鏈;文學主題的產生不依附於社會發展,而由於文學的本身,即決定於文學本身的結構形式。

  形式主義文藝理論對現代結構主義文藝理論以及符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符號學的觀點來看,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是人們辨認它們的內在含義的唯一科學根據和可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