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英語文學。在歐洲人到達新西蘭之前,當地居民毛利族已有原始的口頭文學,但未得到發展。1840年新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1907年取得獨立。幾十年來,新西蘭文學尚屬草創時期,深受英國文學的影響,有很多作者是英國人。新西蘭的第一部小說是梅傑·斯托尼的《塔拉納基》(1861),寫毛利族的生活。以後寫這類題材的作者很多,如約翰·懷特、威廉·鮑克等人。第二部小說是艾爾默夫人的《遙遠的傢》(1862),反映移民生活。初期的女小說傢中,以坎貝爾夫人、巴克夫人、安妮·格格倫尼·威爾遜、傑西·韋斯頓等比較有名。伊迪絲·格羅斯曼則以善於表現男女平等的主題而著稱,代表作是小說《叢林心臟》(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重要作傢,有《連綿的白雲》(1898)的作者威廉·彭伯·裡夫斯(1857~1932),《綠巖門》(1914)的作者威廉·薩切爾(1860~1942),保存瞭15年才發表的《一條新西蘭河流的故事》(1920)的作者簡·曼德(1877~1949),描寫牧羊場生活的《圖蒂拉》(1921)的作者格思裡·斯密斯(1861~1940)。這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蜚聲國際的凱瑟琳·曼斯菲爾德(1888~1923),她15歲就離開新西蘭,長期僑居國外,擅長短篇小說,雖深受契訶夫影響,但作品仍不失自己的風格。其代表作為《前奏》、《園會》和《在海灣》等。她對新西蘭的小說創作有重大影響。

  20、30年代的小說,逐步趨於成熟,開始具有新西蘭的民族特色。瓊·德萬尼宣傳男女平等和社會主義,她的第一部小說《肉店》(1926)曾轟動一時。艾倫寫有《潦倒書生》(1936)和《籬雀》(1937)。二人在寫作技巧上均有不足之處。內利·斯坎倫擅長刻畫婦女形象,她從1922年開始撰寫世傢小說《彭卡羅》(1932),展現整個世紀的新西蘭生活圖景。其他作傢,有《追蹤呼聲》(1936)的作者安東尼和《他們這樣開始瞭》(1936)的作者約翰·格思裡。以上作傢身處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均未能象約翰·李、羅賓·海德(1906~1939)、約翰·馬爾根(1911~1945)和弗蘭克·薩吉森(1903~ )那樣反映新西蘭的現實。約翰·李從事工黨的政治活動,寫過三部小說,其中《窮人傢的孩子》(1934)及其續篇《被追捕者》(1936)以19世紀90年代經濟蕭條為背景,描寫貧民窟中悲苦的生活。羅賓·海德的作品較多,比較著名的是《去地獄的護照》(1935)及其續篇《歲月又何曾坑人》(1938),以及歷史小說《將你一軍》(1936)和自傳體小說《長嘴涉水鳥飛翔瞭》(1938)。約翰·馬爾根隻留下一部小說《孤單的人》(1939),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揭示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這是1940年前出版的一部最洗練的作品。薩吉森著有長篇小說《我在夢中看見過》(1949)和3卷自傳《一次已足》(1973)、《很多啦》(1975)、《永遠不夠》等,但他的主要成就在短篇小說,1934年他出版瞭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反映新西蘭經濟蕭條時期的社會生活。此後著名的作品有《和我叔叔的談話》(1936)、《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1940)和《那個夏天》(1940),其中《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被稱作“新西蘭的聲音”,是一部相當成熟的作品。他取法海明威,而不落窠臼。他的創作與曼斯菲爾德一樣,對新西蘭的作者產生瞭一定的影響,甚至取後者而代之。上述4個作傢的創作,標志著新西蘭的小說創作已達到成熟階段。

  40年代以後的小說,不乏佳作。短篇小說以蓋斯凱爾的《巨大的獵物》(1947)、珍妮特·弗雷姆的《礁湖》(1951)、莫裡斯·沙德博爾德的《新西蘭人》(1957)、莫裡斯·達根的《伊曼紐爾的土地》(1956)和《砂金礦坑的夏天》(1965)比較著名。莫裡斯·達根(1922~1974)從4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一生隻留下20多篇短篇小說,卻可與曼斯菲爾德和薩吉森媲美。珍妮特·弗雷姆(1924~ )也寫長篇,以第一部《梟鳥確在鳴叫》(1957)著名。40、50年代間崛起的長篇小說傢中,知名者有《崖崩》(1945)和《沒有匯款》(1959)的作者丹·達文,《青年人有秘密》(1954)的作者詹姆斯·卡裡奇,《上帝的孩子》(1957)的作者伊恩·克羅斯,《老處女》(1958)的作者西爾維亞·埃什頓-沃納等人。

  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新西蘭詩歌基本上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移植和模仿。這時期比較出色的詩人有查理·鮑恩(1830~1917)、托馬斯·佈雷肯(1843~1898)等人。而傑西·麥凱(1864~1938)的創作則是效法澳大利亞的“叢林歌謠”。隻有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詩歌獨樹一幟。羅納德·阿利森·凱爾斯·梅森(1905~1971)在20年代後所寫的抒情詩也別具特色,被稱為“新西蘭第一流的詩人”。他生前擔任新西蘭中國友好協會主席,1957年率領新西蘭文化代表團訪問過中國。他在30、40年代在奧克蘭曾建立人民劇院和新劇院團體,共寫過30多個劇本,已出版的有《老爺講話》(1938)和《中國舞蹈》(1962)等。

  30年代以後,新西蘭的詩歌創作進入繁榮時期,基本上擺脫瞭對英國詩歌的因襲。重要詩人有艾琳·梅·達根(1894~1972)、阿瑟·雷克斯·杜加德·費爾伯恩(1904~1957)、查爾斯·佈拉什(1909~1973)、托馬斯·艾倫·門羅·柯諾(1911~  )、詹姆斯·丹尼斯·馬修斯·格洛弗(1912~  )、詹姆斯·巴克斯特(1926~1972) 等。

  新西蘭的戲劇創作也起始於19世紀。第一個劇本是1848年詹姆斯·亨利寫的《瑪爾西利娜》。此後,從事戲劇創作的有本傑明·法傑恩、喬治·達雷爾等人。到20世紀,富有新西蘭色彩的劇本逐漸增多。有兩個劇作傢頗負盛名,即《不告而別》、《白色別墅》等的作者雷金納德·伯克利(1890~1935)和《風雨》的作者莫頓·霍奇(1904~1958)。

  40年代以後,湧現瞭一批用英文寫作的毛利族作傢,最著名的是霍恩·圖哈裡(1922~  )、帕特裡夏·格雷斯 (1937~  ) 和威蒂·伊希馬埃拉(1944~  )。圖哈裡是詩人,出版過詩集《不是普通的太陽》(1964)。女作傢格雷斯則有短篇集《威阿裡基》(1980)和長篇小說《月亮睡瞭》(1980)。伊希馬埃拉出版過一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集《綠巖,綠巖》(1972)與《新網捕魚》。作傢簡·米切爾的長篇小說《阿莫庫拉》(1980)生動描繪瞭19世紀毛利人的生活,哈裡·丹西的劇本《特勞庫拉》(1980)描寫瞭19世紀下半葉毛利人民被奪去土地的情景。

  

參考書目

 Wystan Curnow (ed), Essays on New Zealand Literature, Auckland,New Zealand,1973.

 Cherry Hunkin (ed),Critical Essays on the New Zealand Novel,Auckland,New Zealand,1976.

 Howard McNaughton (ed), Contemporary New Zealand Plays, Hong Kong,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