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繼白樺派之後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復刊的《新思潮》雜誌的同人。代表作傢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雄、豐島與志雄和山本有三等人。他們大多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影響,並得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啟發。

  當這一派作傢躋身文壇時,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已經衰落,起而代之的是白樺派文學。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社會動盪不安,各各種矛盾激化,白樺派作傢所主張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多少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新思潮派的作傢們盡管沒有什麼鮮明的文學主張,但在創作上卻顯示出共同的傾向:既反對自然主義純客觀的描寫方法,又懷疑白樺派文學的理想主義。他們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並且十分講究寫作技巧,註重藝術形式的完美。然而,這派作傢的創作又不同於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所提倡的新浪漫派、唯美派或頹廢派文學。他們認真地審視人生,把握現實,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以新的意義,理智地加以詮釋,所以他們有時也被稱為新理智派。在技巧上,他們一般采用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隻是更著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

  芥川龍之介曾認為20世紀初席卷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的理想,可以用一個“真”字來概括。1908年以後,以永井荷風為中心的唯美主義派打著“美”的旗幟,寫出瞭一系列頹廢主義、唯美主義的作品。1910年出現的以武者小路實篤為代表的白樺派人道主義文學則以“善”作為理想。而1917至1919年間走上文壇的一批新作傢便試圖將上述真善美三種理想揉合在一起,在自己的作品裡表現出來,這便是新思潮派作傢在創作上的共同宗旨或共同傾向。但是,這一派的作傢卻又各具特色。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都是以典雅的語言、細膩的心理描繪、巧妙的佈局和機智幽默的情趣,顯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在他後期的現代題材作品中,卻又表現瞭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探討現實人生中經歷幻滅之後的苦悶和絕望。菊池寬不象芥川龍之介那樣對人生感到懷疑和苦惱,他在作品中簡潔明快地表達對人生所持的現實的態度。他的後期創作轉向以情節取勝的通俗小說。久米正雄早年的短篇小說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寫過一些以社會問題為題材的劇本,後來也轉向通俗小說的創作。山本有三的劇本和長篇小說也多以社會問題為題材,在作品中探討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並表現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新思潮派文學表現瞭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不滿而又苦無出路的心情,藝術上多少突破瞭長期影響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學流派之一,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