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傢。字昌縠,一字昌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與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任大理寺左寺副,因失囚,降為國子監博士。作品有《迪功集》、《迪功外集》。

  徐禎卿的詩早年沈酣六朝,風格華豔,其“文章江左傢傢王,煙月揚州樹樹花”(《文章煙月》)等句尤為論者稱賞。登第後,與李夢陽等相交,改而學漢魏盛唐,詩風為之一變。他與李夢陽等並稱前七子。《猛虎行》、《苦寒行》等樂府詩,與前期詩詩風明顯不同,稍能註意社會現實,指陳時事,並寓諷刺之意。但其後期詩作仍具有標格清妍、摛詞婉約的特色,所以李夢陽曾譏他“蹊徑未化”。他長於七言近體,尤其是絕句。“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銜春恨到天涯”(《偶見》),見景生情,自然流轉,從“可奈”到“又銜”的心理變化中,拓開瞭詩境,含意雋永,情韻深長。但他過早去世,未能盡展才華。

  徐禎卿著有文學批評著作《談藝錄》[ID=tan_mingdai],論詩頗多精警之見。他重情貴實,認為“情無定位,觸感而興”,是外界的客觀事物的觸發,才會引起詩人的感情活動,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情活動。由此,他得出“情既異其形,故辭當因其勢”的結論,與李夢陽的立論頗相異趣。當然,此書也有受李夢陽影響之處,如說“法經而植旨,繩古以崇詞,雖或未盡臻其奧,吾亦罕見其失”等,即是此書影響不小,是一部重要的詩話著作。

  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其《談藝錄》有四庫全書、歷代詩話、學海類編等多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