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斯賓塞

  英國詩人。出生於倫敦一佈商傢庭,少年時期入倫敦佈商學校。校長莫爾卡斯特是個新型教育傢,教授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希伯來文、音樂,並組織學生排演戲劇。1569年斯賓塞入劍橋大學彭佈羅克學院為工讀生,1573年得學士士學位,3年後得碩士學位。這一時期他進一步學習瞭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哲學以及一些自然科學。劍橋大學當時是宗教改革、尤其是清教徒活動的中心,也是傳播新柏拉圖主義的中心。青年教師哈維的清教思想和強烈的古典文學愛好,以及在社會關系方面,都對斯賓塞產生相當大的影響。1578年斯賓塞任羅切斯特主教(原彭佈羅克學院院長)的秘書,次年通過哈維認識伊麗莎白女王的寵臣萊斯特伯爵,並為他服務;又通過萊斯特認識其內弟──詩人錫德尼,結成文學團體“詩法社”。1580年斯賓塞隨新任愛爾蘭總督格雷去愛爾蘭,從此直到他死前一年(1598),除兩次到倫敦外,在將近20年內都生活在愛爾蘭。1599年1月16日逝世。

  愛爾蘭當時是英國殖民地,基本人口是農民和凱爾特遊牧部落,全國由12世紀侵入的諾曼封建貴族割據,形成強大的天主教勢力,並與西班牙勾結。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都鐸王朝在愛爾蘭的統治,遭到愛爾蘭的舊貴族聯合農民和遊牧部落的抵抗。格雷基本上實行強硬政策。斯賓塞於1596年寫瞭長文《論愛爾蘭當前的狀況》闡明這一觀點,並勸告女王不要拖延。斯賓塞除處理日常工作外,也伴隨格雷遠征。他在科克郡置瞭三千英畝土地,並任芒斯特市委會秘書等職務。1598年一次舊貴族叛亂中,他的房屋田產全被燒毀。他被派赴倫敦報信求援。1599年初在倫敦死於貧病之中,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喬叟墓旁。

  斯賓塞早在1569年就翻譯過法國詩人杜倍雷的詩歌,並通過法文轉譯瞭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詩歌。他最早的詩作《牧人月歷》是仿照羅馬詩人維吉爾等古代牧歌寫成的,凡12歌,每歌以一個月份為標題,除首尾兩歌外,都是對話體,主要人物是柯林·克勞特。這些詩歌大部分以愛情為主題,有的則涉及教會。愛情詩多寫牧羊人得不到愛情而引起的哀惋,以及在藝術中固定下來的愛是不朽的這一類當時流行的情調。但《四月》一首雖寫愛情,實則歌頌女王,把她比作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有的詩通過描寫好的和壞的牧羊人批判天主教和國教的教職人員。第10歌則涉及文學,評論當時對詩歌不重視,贊揚詩人的崇高職責。

  80年代,詩人的主要創作是《仙後》的前3章。他還寫瞭挽歌《愛星者》,悼念1586年去世的菲利普·錫德尼。1595年出版商搜集瞭詩人早期的及次要的作品,出版瞭詩集《哀怨集》,內容駁雜,大多在古典詩歌和意大利、法國詩歌啟示下抒寫個人情感,也有在喬叟啟示下借民間寓言故事揭露教會和宮廷的諷刺詩篇(如《沐猴而冠》)。

  《柯林·克勞特回來瞭》(1595),是詩人於1591年在倫敦停留兩年之後回愛爾蘭所寫,獻給他的友人羅利。此詩仍以牧歌的形式寫羅利引他去參見女王。他歌頌瞭女王,也揭露瞭宮廷的陰暗面和愛爾蘭悲慘的現實。其中一段海上風暴的描寫極為著名,也歌頌瞭以羅利為代表的英國第一代航海冒險傢。

  同年還出版瞭《愛情小詩》和《結婚曲》,前者由88首十四行詩組成,一般認為是寫給他的未婚妻。這些詩在意大利、法國詩人啟發下,歌頌人間的愛情,但也受到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把愛情變成抽象的理念,賦予神秘色彩,並摻雜宗教概念。《結婚曲》是為紀念1594年結婚而作,寫新娘在成親之日從早到晚的活動,充滿瞭生的喜悅,也染有宗教色彩。《婚前曲》(1596)是為兩位貴族女子出嫁寫的一首賀詩,把她們比作兩隻天鵝在泰晤士河上順流而下直到新郎府邸。同《結婚曲》一樣,以語言優美膾炙人口。

  《贊歌四首》(1596)贊美愛和美,天堂的愛和天堂的美。前兩首是早期作品,詩人認為愛和美不可分,美是愛的媒介。作為人文主義者,他認為愛是歡樂的源泉,但受柏拉圖影響,又把愛看成神秘的力量,認為真正的美是精神的美。後兩首又摻進基督教思想,把愛同上帝等同起來。

  斯賓塞的主要作品是《仙後》。前3章從1579年開始寫作,約於1589年完成,1590年出版;後3章於1596年出版。他原定寫12章,隻完成瞭一半和第7章的一部分,將及35,000行。第7章的一部分於1609年問世。詩人是為瞭“塑造一個有道德和教養的高尚的人”,這個理想人物體現在亞瑟王及各章的主人公身上。全詩以亞瑟追求仙後格羅麗亞娜為引子,詩人通過仙後等形象歌頌瞭女王,寫仙後每年在宮中舉行12天宴會,每天派出一名騎士去解除災難,亞瑟參加每個騎士的冒險事跡。已寫成的6章依次以紅十字騎士代表虔誠,該恩代表克制,佈麗托瑪代表貞潔,坎貝爾和特裡阿蒙代表友誼,阿提戈爾代表正義,卡利多代表禮貌。第7章已成部分標題為《變化》,而全章要寫的是《有恒》。

《仙後》插圖

  這部長詩按其性質說是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流行很廣的教育手冊,是為培養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新貴族這一目的服務的。在宗教上他堅決反對天主教,在第一章裡作為反面人物的妖魔就象征天主教;在政治上要主持“正義”與法律;在道德修養上要克制各種情欲,包括政治野心,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詩中的內容當然遠不止此,十分豐富。例如對現實世界的動蕩以及宮廷生活的描寫和揭露,對冒險精神的歌頌,對大自然的熱愛等。從思想內容說,它既有人文主義者對生活的熱愛,也有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思想,還帶有清教徒的倫理宗教觀念和強烈的資產階級愛國情緒。

  詩人受瞭古典文藝思想的熏陶,深知寓教於樂的重要性,因此在藝術上刻意求工。這方面他主要得力於荷馬、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奧維德、意大利詩人阿裡奧斯托和塔索、英國的喬叟和騎士傳奇。從結構講,他仿照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分為12章;人物情節包括各種妖魔、巨人,城堡、冒險,這些都脫胎於傳奇文學。斯賓塞的主要藝術手法,包括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是中古文學傳統中的寓言;語言古奧,模仿喬叟,這是愛國主義的一種表現,但遭到瓊森的反對。在詩歌形式方面他一向樂於探索,在《仙後》詩裡他找到一種適用於長詩的格律形式,被稱為“斯賓塞詩節”(每節9行,前8行10個音節,第9行12個音節,按ababbcbcc押韻),拜倫、雪萊都沿用過。由於他技巧上用功夫,被後人稱為“詩人的詩人”。長詩中有許多段落由於描寫生動而膾炙人口,如《財神之宮》、《阿多尼斯的花園》、《安樂窩》;有些人物也成為典型,如聒噪的野獸、雙面人。無論在思想上、語言上、詩歌藝術上,斯賓塞對後世英國詩人(包括彌爾頓)有很深遠的影響。他主要啟發瞭馬洛,使十音節詩行在無韻詩體裡臻於完美。他也影響瞭18世紀前期浪漫主義詩人湯姆遜、格雷以及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和濟慈。

  

參考書目

 William Nelson, The Poetry of Edmund Spenser,N.Y.-L.,1963.

 Hugh Maclean, Edmund Spenser's Poetry,1968,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