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舒巴特

  德國政論傢、詩人。1739年3月26日生於施瓦本渥伯松特海姆一平民傢庭。童年時代就顯出音樂才能,在學校學習時酷愛文學,立志當詩人。1758至1762年在埃朗根大學學習神學,後因病輟學,在故鄉阿侖手工業工人中組組織樂隊和合唱,與下層平民來往。1764年因音樂才能出眾,被推薦到路德維希堡任符騰堡公爵卡爾·歐根的宮廷樂師。1772年因自由思想和倔強性格,被驅逐出境。此後,他在南德各地以演奏音樂糊口。1774年在奧格斯堡定居,創辦《德意志紀事報》,對宮廷教會的暴政作無情的揭露和批評,遭到統治者忌恨。1775年冬被信奉天主教的市政當局逐出奧格斯堡,遷居烏耳姆,繼續辦報。1777年被歐根公爵誘捕,罪名為“膽敢攻擊人間一切王公貴族”,在霍恩阿斯貝格被囚禁10年。在獄中寫成自傳《舒巴特的生活和思想》(1791~1793)和詩集《獄中詩抄》(1785)。1787年出獄後,宮廷任命他為宮廷詩人和斯圖加特劇院總管,允許繼續辦報。1791年10月10日在斯圖加特去世。

舒巴特被捕

  舒巴特的政論文發表在《德意志紀事報》(1774~1778) 和出獄後辦的《祖國紀事報》上。論文涉及當時重大的現實政治問題。他揭露宮廷強制征兵,販賣德國青年給外國當炮灰,譴責黑奴買賣,贊揚北美獨立戰爭,歡呼法國大革命,支持波蘭獨立運動和俄國農民起義。他提倡民族自尊,諷刺貴族和市民中盲目模仿法國的“法國熱”。他的政論文筆鋒犀利,形式多樣。

  舒巴特的詩作有800多篇,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和濃厚的民間風格。他在獄中寫的《王公墓室》(1780)、《行乞的士兵》(1783)、《海岬之歌》(1787)等詩篇對封建暴政進行瞭強烈的指責。《神話》(1774)一詩觸犯瞭教會,被斥為瀆神之作,在奧格斯堡當眾焚毀。舒巴特早在赫爾德和歌德提倡民歌之前就用民歌體寫詩。1753至1756年間寫的《成衣匠之歌》具有民間幽默感,後被阿爾尼姆和佈倫坦諾收入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1806~1808)中。他的《施瓦本農夫之歌》因其濃厚的民歌氣息而膾炙人口。《鱒魚》(1782)寫得象一首地道的民歌,因奧地利作曲傢舒伯特重新配曲而舉世聞名。詩人在獄中寫的一些動人的政治抒情詩如《囚徒》(1782)、《菩提樹》(1783)等,抒發瞭他被囚禁後的悲憤心情。

  舒巴特攻擊貴族,但推崇普王弗裡德裡希二世;歡迎法國革命,但反對在德國實行這種革命。他在代表作《王公墓室》中表露出對“好王公”的幻想。他的政治目標是開明專制。

  舒巴特大膽批評宮廷和教會,他在受迫害的一生中表現出堅強的精神,這都鼓舞瞭年輕一代,尤其是對席勒年輕時期的創作產生瞭直接的影響。席勒的《強盜》就取材於舒巴特的短篇小說《關於人心的故事》(1766),《陰謀與愛情》取材於《海岬之歌》。席勒這兩部劇作直接批判瞭當時的封建暴政,標志著狂飆突進文學有瞭質的飛躍。舒巴特為這飛躍開辟瞭道路。

  舒巴特是當時全德知名的管風琴演奏傢和歌曲作者,常為自己的詩歌譜曲。他還寫過一篇論文《對音樂美學的一些想法》(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