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女詩人。生於埃爾伯費爾德一個富裕的猶太傢庭。青年時前往柏林,開始從事創作。1902年,第一部詩集《冥河》問世,獲得成功,被認為表現主義先驅。詩集《希伯萊敘事謠曲》(1913)的情調蕭瑟、孤寂,寵罩著死亡的預感。1914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忒拜王子》,1932年出版劇本《阿爾圖·阿羅尼米斯和他的父親們》,劇中主張猶太人和基督徒和解。同年獲“克萊斯特獎金”。她曾與一些表現主義作傢形成激進的先鋒派文藝集團,並與戈特弗裏德·貝恩過從甚密,寫過許多獻給貝恩的情詩。。1933年被迫流亡國外,定居耶路撒冷。1943年詩集《我的藍色鋼琴》出版,獻給“我在德國城鎮中的難忘的朋友們──以及象我一樣被驅逐而散居於世界各地的人們”。劇本《我和我》(1944)根據《聖經》教義和歌德的浮士德精神批判瞭法西斯主義。她的作品大多寫對藝術的追求、博愛精神、宗教的虔誠和死亡,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中因戰爭、經濟危機、社會混亂和思想偏見所造成的人們的痛苦和幻滅。早期詩作大多為不規則的韻體詩,中期大多為無韻的宗教詩和情詩,晚期則以嚴謹的韻體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