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拉馬丁

  法國詩人。貴族出身。童年在寧靜的鄉村別墅裏充滿溫情的傢庭環境中度過。他酷愛《聖經》和盧梭、夏多佈裡昂諸人的作品;對古典主義作傢拉封丹的《寓言詩》,則感到其中現實成分太多,生活被描寫得過於醜惡,使人為之不歡。18116年,他在法國東南部溫泉區療養,結識瞭查理夫人;一年後查理夫人病故,他在感情上受到重大打擊。1820年發表《沉思集》,歌頌愛情、死亡、大自然和上帝。對拉馬丁來說,人生是痛苦和失望的根源,因而他把理想寄托在已經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上,或轉向大自然尋求安慰。他在《新沉思集》(1823)和《詩與宗教的和諧集》(1830)中,繼續歌詠《沉思集》的主題,但憂鬱的氣氛已被作者日趨明朗的宗教信念所沖淡。拉馬丁在一切現象的背後,都看到上帝的存在,於是一切現象都成為他贊美上帝的借口而予以理想化。

  拉馬丁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已開始他的政治生涯。1830年7月革命後,他逐漸從保守主義立場轉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立場,宣揚人道主義,向往宗法社會,提倡詩歌應為社會服務。1836年發表的《約瑟蘭》和1838年發表的《天使謫凡記》是他計劃中的一部長篇史詩的兩個片段,前者歌頌青年教士約瑟蘭為瞭履行宗教職責而犧牲愛情的崇高精神,後者宣揚失足的天使賽達爾隻有歷盡人間苦難、最後舉火全傢自焚贖罪才能重返天堂的凈化思想。

  作為詩人,拉馬丁從不把寫詩當作專門職業,他認為詩是感情充溢時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什麼技巧問題。他的詩、特別是他的代表作《沉思集》,予人以輕靈、飄逸、朦朧的感覺;著重抒發內心的感受,盡可能減少外界事物的具體描寫;語言樸素,不尚藻飾,“有時隻不過是心靈的嘆息而已”。《沉思集》被認為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它重新打開法國抒情詩歌的源泉,為浪漫派詩歌開辟瞭新天地。

  

參考書目

 A.Guillemin,Lamartine,l'Homme et l'Oeuvre, Paris,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