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為“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蘇聯20至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學團體,其組織遍及全國,總人數最多時達一萬餘人。它的前身是“十月”文學小組(1922年12月成立),1923年以“十月”為核心組成“莫斯科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莫普”)。1925年成立“全俄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瓦普”),後改名為“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拉普”),最後於1930年聯合成立瞭“全蘇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聯盟”(“伏阿普”)。這些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同一批人,即阿維爾巴赫等人,,因此一般所說的“拉普”,實際上也包括瞭上述幾個組織。“拉普”的活動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23至1925年,第二個時期是1926至1932年。前一個時期活動的陣地有《十月》、《青年近衛軍》及《在崗位上》(前兩個雜志為文學創作刊物,後一個雜志是文學批評刊物);第二個時期“拉普”主辦的刊物有《在文學崗位上》、《文學報》(1929~1931)及《拉普》等。宣傳“拉普”的文學理論及主張的最主要的刊物是《在崗位上》和《在文學崗位上》,因而人們又稱他們為崗位派。崗位派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羅多夫、列列維奇、瓦爾金和阿維爾巴赫等。後期的領導核心為阿維爾巴赫、法捷耶夫、李別進斯基、葉爾米洛夫和潘菲羅夫等。“拉普”同托洛茨基取消派的文藝觀點進行過堅決鬥爭,也反對文藝界的形式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傾向,捍衛無產階級文學的戰鬥原則,反對各種非政治傾向。但是他們妄自尊大,對待同路人作傢以及不同派別的人采取粗暴的無情打擊的態度。他們把同路人文學說成是“根本上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文學”,加以排斥、否定。他們甚至把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等革命作傢也列為同路人加以攻擊。1925年俄共(佈)中央作出《關於黨在文學方面的政策》的決議後,崗位派內部發生分裂,原領導成員羅多夫、瓦爾金、列列維奇等被作為“左”傾取消派開除出“瓦普”理事會。

  1926年“瓦普”改組,選出新的理事會,“拉普”活動的第二個時期開始。新領導曾表示要在黨的1925年決議精神的基礎上重建綱領,提出學習、創作和自我批評的口號。不過後來的事實表明,新領導仍舊重復舊路線,特別是對待同路人作傢的問題上,變本加厲地提出瞭“沒有同路人,不是同盟者就是敵人”的更為錯誤的口號,把同路人驅趕到敵人一邊去。同時他們的宗派主義情緒也更加膨脹,與其他團體、組織鬧種種無原則糾紛;在無產階級作傢以及“拉普”組織內部也制造種種矛盾,破壞作傢之間的團結;在文學理論上提出一系列錯誤口號,如“活人論”、“心理描寫”、“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等。至20年代末30年代初,“拉普”的活動實際上已經成瞭蘇聯文學進一步發展的阻力。隨著蘇聯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1932年4月聯共(佈)中央作出瞭《關於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拉普”隨即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