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法語作傢。生於洛桑,1901年在洛桑大學獲文學士學位。1902年赴巴黎,開始創作,發表自由體詩集《小村莊》(1903),小說《阿琳娜》(1905)、《生活狀況》(1907)、《不得安寧的讓—呂克》(1909)等。1910年出版的《沃州畫傢埃梅·帕謝》寫一個瑞士農民畫傢在巴黎不幸的遭遇,最後決定返回故裡。另一部小說《撒母耳·貝萊傳》(1913)也表達這種懷鄉之情。

  1914年初,拉繆回到瑞士的沃州,與人合辦《沃州手冊》》雜志,並發表小說《病愈》(1917)、《我們中間的征兆》(1919)等。1920年寫成《士兵的故事》,由音樂傢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譜成歌劇演出。這時他對美學等問題作瞭新的探索,有論著《存在的理由》(1914)、《向許多人物告別》(1914)以及《偉大的春天》(1917)等。

  1925年後,拉繆寫瞭許多長篇小說,如《山上的恐怖》(1926)、《骰子,又名假幣》(1932)、《假如太陽不回來》(1937)等,它們在描繪瑞士的山景方面相當出色,有時帶點神秘感。代表作《德博朗斯》(1934)寫德博朗斯高山牧場上20餘名牧民在一次山崩時遇難,兩個月後,有一名牧人生還回村,卻被人們誤以為鬼魂。他為瞭搶救另一個遇險的牧民,又回到崇山峻嶺中去,他的妻子決心要把他再找回來。另一些小說如《人間的愛情》(1925)、《世上的美》(1927)、《薩瓦的小夥子》(1936)等,寫農村的青年男女在愛情上的悲劇。

  拉繆的作品大多帶有象征性,並善於描寫瑞士的風光和下層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