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早的文學期刊出現於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在英國人艾迪生和斯梯爾創辦的《閒談者》、《旁觀者》等刊物的影響下,德國出現瞭各種“道德週刊”,據統計18世紀有500多種。其中早期著名的有《理性的人》(1713~1714)、《畫傢論壇》(1721~1723)、《愛國者》(1724~1726)、《愛說閒話的理性的女人》(1725~1726)、《老實人》(1727~1729)等。這些刊物的宗旨都是勸善戒惡,宣傳理性主義思想,進行道德教育。內容大多談日常生活,偶爾也也談文學問題。它們的創辦人,如佈羅克斯、博德默、佈賴丁格和戈特舍德等,都是早期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因而“道德周刊”可看作啟蒙運動的刊物。

  18世紀40年代,由“道德周刊”進而出版專門的文學期刊,它們是早期啟蒙運動的論壇。戈特舍德的學生施瓦伯1741年創辦的《理智和機智的娛樂》(1745年停刊),宣傳和維護戈特舍德的主張。與它相對立的是博德默和佈賴丁格辦的《批評、文學和其他機智著作的匯編》(1741~1744)。隨後,在不來梅出版的《理智和機智的娛樂新論》(1744~1759),簡稱《不來梅新論》,也起來批評戈特舍德,《不來梅新論》同人(文學史上稱為“不來梅同人”),如蓋勒特、約翰·埃利阿斯·施萊格爾、哈格多恩和拉伯納等,本來是戈特舍德的追隨者。後來脫離戈特舍德的影響,走上新的道路,標志著啟蒙運動向新的發展階段過渡。這傢刊物於1748年發表瞭克洛卜施托克的《救世主》的前三章,在文學界和社會上引起瞭前所未有的強烈反響。

  18世紀50年代末,啟蒙運動已完全過渡到所謂“萊辛時期”。萊辛的朋友尼科萊作為期刊的編輯者,對這個時期的文學發展作出瞭獨特的貢獻。他於1757年創辦瞭《美科學和自由藝術文庫》,1759年交由魏瑟主辦(1765年改名為《美科學和藝術新文庫》,直到1806年),他自己編輯《新文學書簡》。這份刊物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萊辛在上面發表的文章提出瞭重要的理論觀點。同時為它撰稿的還有尼科萊本人以及門德爾松、阿貝爾特、蘇爾采等啟蒙運動的重要理論傢和美學傢。1760年底萊辛離開柏林,刊物於1765年停刊。同年尼科萊又辦起瞭《德意志萬有文庫》(1765~1805),專門評論1764年以來的文學。

  《德意志信使》(1773~1789)是以法國的《法蘭西信使》為榜樣創辦的,是影響最大的一份期刊。它在魏瑪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這座小城日後成為德國文壇巨星的集中地。它之所以能產生較大的影響,除瞭主編維蘭德的聲望以外,還因為得到瞭象歌德、席勒和赫爾德這樣一些著名作傢的支持。

  18世紀70年代,德國文學進入“狂飚突進”時期,但“狂飚突進”作傢並沒有統一的刊物。居住在斯特拉斯堡和法蘭克福一帶的作傢主要在梅爾克主編的《法蘭克福學者報》(1770~1790)和約翰·格奧爾格·雅科比主編的《伊利斯》(1774~1776)上發表自己的文學主張;生活在德國南部的作傢則團結在舒巴特辦的《德意志紀事報》周圍。《德意志紀事報》創辦於1774年,以反封建反教會為宗旨。舒巴特於1777年被暴君卡爾·歐根監禁,刊物由米勒主辦。1788年舒巴特獲釋,把刊名改為《祖國紀事報》,直到1791年。

  博伊於1770年創辦的《格廷根文藝年鑒》,是狂飚突進文學運動的另一份重要刊物。它最初發表的多是老一代詩人的作品,從1772年起主要發表青年詩人的創作。以這份刊物為中心,赫爾蒂、施托爾貝格、米勒、福斯等結成聯盟,同他們保持密切聯系的還有畢爾格等人,文學史上稱他們為“格廷根林苑派”詩人。由於《格廷根文藝年鑒》的影響,隨後在德國出版過多種文藝年鑒。

  維蘭德1785年創辦的《文學匯報》是德國文學向古典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過渡時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它同時為歌德、席勒、威廉·封·洪堡、奧古斯特·威廉·封·施萊格爾、卡羅莉娜·施萊格爾等人提供瞭發表作品的場所。19世紀初,歌德和席勒同浪漫派之間的矛盾加劇,使這份刊物發生分裂,德國古典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最後分道揚鑣。1804年浪漫派作傢把編輯部從耶拿遷往哈勒,同時根據歌德的建議在耶拿創辦瞭《耶拿文學匯報》。

  席勒一生為編輯文學期刊曾傾註瞭大量心血。早在1782年,他就辦過《符騰堡文學書目》。這份刊物雖然壽命很短,但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價值,席勒在這上面曾對自己的劇本《強盜》作過評論。在曼海姆期間,席勒又想辦一份刊物,但遭到劇院方面的拒絕,不得已於1785年自行編輯出版《萊茵塔莉亞》,並發表瞭劇本《唐·卡洛斯》的初稿片斷和論文《把舞臺作為道德的學校》。後由於經濟拮據,在克爾納的幫助下,刊物由萊比錫一傢出版社出版,改名《塔莉亞》,1792年又改名為《新塔莉亞》。它曾發表過席勒的不少著名詩篇,其中包括《歡樂頌》。荷爾德林的代表作《許佩裡翁,或希臘的隱士》的初稿也於1794年在《新塔莉亞》上發表。

  1793至1794年間,席勒在施瓦本地區與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一份叫《季節女神》的文學刊物,1794年6月並征得歌德的同意和支持。1795年《季節女神》正式刊行,標志著兩位文學大師10年合作的開始。歌德和席勒在《季節女神》上發表瞭他們的重要作品,如席勒的《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1795),歌德的《文學上的平民主義》(1795)。這份刊物於1797年停刊,它作為德國古典文學的代表性刊物在德國文學史上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古典文學的另一份重要期刊是歌德與亨利希·邁耶合辦的《普羅庇累恩》,歌德發表的文章提出瞭一系列重大的文藝理論問題。1816至1832年歌德又與邁耶合辦瞭《論藝術與古代文化》,與前者一樣都以探討古希臘藝術為主要內容。

  浪漫主義文學是同古典文學並行發展的,它正式出現的標志是《雅典娜神殿》(1798~1800)的創辦。期刊由施萊格爾兄弟主辦,在柏林出版,是早期浪漫派(或稱耶拿浪漫派)的機關刊物。它曾發表過一些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如弗·施萊格爾的《片斷》和諾瓦利斯的《夜頌》。蒂克和謝林等也曾為期刊撰稿。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一些早期浪漫派作傢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愈來愈趨於反動,他們的刊物也明顯地有所改變。弗·施萊格爾於1803年辦的《歐羅巴》(1805年停刊)熱中於宣傳天主教思想,而1820年與亞當·米勒合辦的《和睦》(1823年停刊)則直接宣揚反動的政治觀點。

  阿爾尼姆主辦的《隱士報》(1808)是晚期浪漫派(或稱海得爾堡浪漫派)的機關刊物。與早期浪漫派的刊物不同,它很註重古代文化遺產和民間文學,反映瞭年輕一代浪漫派作傢的美學觀點。屬於晚期浪漫派的刊物還有《萬神廟》(1810)、《魔棒》(1818)等。

  從席勒的《塔莉亞》以來,德國的文學刊物都不涉及政治,在遠離政治的純意識形態領域探討人類和文藝問題。拿破侖的入侵,打破瞭這種局面。作傢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祖國命運和社會發展表示關註,對現實的生活鬥爭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從文學刊物方面看,這首先表現在克萊斯特和亞當·米勒合辦的《太陽神雜志》(1808)。它除發表克萊斯特的作品外,還對政治問題發表意見。他們二人隨後辦起的《柏林晚報》(1810~1813),不僅直接宣傳愛國主義和仇視法國的思想,而且公開反對普魯士政府所進行的社會改革。這份刊物曾是“柏林浪漫派”的中心,除克萊斯特和亞當·米勒外,還有艾興多爾夫、富凱、阿爾尼姆、佈倫坦諾等。

  由於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1830年以後德國國內的政治鬥爭更趨尖銳,各種文學刊物的政治傾向更加明顯。“青年德意志”作傢古茨科辦的《紀事文學論壇》(1831),蒙特辦的《文學上的黃道帶》(1835),勞伯辦的《闊人報》(1833),都以文學為武器宣傳自由資產階級的主張,但無明確的革命目標。畢希納的《黑森信使》(1834)則與眾不同,它提出瞭明確的革命口號。1848年革命期間,文學期刊與政治鬥爭聯系得更加緊密,《新萊茵報》的文學副刊在這中間占有突出的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重視文學,他們辦的報紙都有文學副刊。《萊茵報》的文學副刊發表過象黑爾韋格的《黨》這樣重要的詩歌,《前進報》和《佈魯塞爾德意志報》的文學副刊曾有海涅、黑爾韋格和韋爾特等著名詩人參加工作。《新萊茵報》的文學副刊由韋爾特主辦,他在這個副刊上發表的作品使他成為“德國無產階級的第一個詩人”。此外,弗賴利格拉特寫的革命詩歌大部分是在這個副刊上發表的。

  從19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沒有出現過有影響的文學期刊,這個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傢沒有辦過自己的刊物。到瞭80年代,文學期刊才又成為推動整個文學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90年代哈爾特兄弟創辦的《批評交鋒》和《突破》等,標志著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興起。康拉德於1885年在慕尼黑辦的《社會》(1901年停刊)曾一度成為影響最大的自然主義文學刊物。1890年左右,柏林的自然主義作傢在創作和理論方面取得瞭更大的成就,因而柏林取代慕尼黑成為自然主義文學中心。柏林的自然主義作傢於1890年出版《現代生活的自由舞臺》,1894年改名為《德意志新觀察》。

  隨著自然主義的衰落而興起的是世紀末各種文學流派,它們總的傾向是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就文學期刊而言,最能代表這一傾向的是格奧爾格主編的《藝術之頁》(1892~1919)。另外,在慕尼黑創辦的《孤島》(1899~1902)亦有相當影響,它的撰稿人有霍夫曼斯塔爾、戴默爾、李利恩克龍和裡爾克等。

  20世紀初期表現主義興起,隨著創作的繁榮,出版瞭多種文學刊物。奧托在1904年創辦的《沙龍》和由此而形成的“沙龍派”是表現主義的先導。1910年左右出版的《狂飚》(1910~1932)、《蒸餾瓶》(1910~1954)、《行動》(1911~1932)、《白葉》(1913~1920),都是表現主義的重要刊物,代表瞭表現主義的不同傾向,而且各自有一批作傢。後來,表現主義作傢在政治上逐漸分化,這些刊物也就分別帶有不同的政治色彩。《狂飚》和《行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傾向革命,《白葉》則從反對戰爭轉向反對革命,《蒸餾瓶》和《新的激情》(1913~1919)等則堅持不問政治的“純文學”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政局動蕩,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異常激烈。屬於不同政治派別的文學刊物大多限於宣傳各自的政治主張,在文學上並無多大成就,而且一般存在時間也很短,隻有《左翼》(1929~1932)對文學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它作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傢聯盟”的機關刊物,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發展起瞭推動作用。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絕大多數進步作傢被迫流亡國外,形成瞭“流亡文學”。1933年9月西格斯等在佈拉格創辦《新德意志之頁》,為德國反法西斯作傢提供創作園地,1935年8月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被迫停刊。1936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的《發言》(1939年停刊),也仍面向德國的反法西斯作傢,主編有佈萊希特、福伊希特萬格、佈雷德爾等。在莫斯科還出版《國際文學》(德文版),成為德國流亡文學的重要刊物,1945年12月停刊。另外,流亡美國的德國作傢在墨西哥也辦瞭《自由德國》(1941~1946),西格斯、雷恩等曾為這個刊物撰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45年出版瞭“德國民主改革文化聯盟”的機關刊物《建設》雜志,主要發表文藝理論和文化政策方面的文章。1949年出版的《思想與形式》是德國藝術科學院辦的刊物,既發表作品也發表評論。《新德意志文學》作為德國作協的機關刊物主要發表新作。《魏瑪評論》是一份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方面的文章。上述刊物的編輯方針都體現瞭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文藝政策。

  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裡希特於1946至1947年間同安德施編輯出版瞭《呼聲》,明確提出瞭復興德國和創立新文學的主張,但因宣傳所謂“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遭到禁止。50年代以後文學刊物種類繁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作品與批評》和《音調》等。另外,在60年代中期學生運動中由恩岑斯貝格爾創辦的《行車時刻表》(1965)代表瞭“新左派”的觀點,50年代就已創辦的《選擇》從60年代中期以後也表現出類似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