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朝鮮封建社會末期出現的進步文學流派。代表作傢有李瀷、樸趾源、李德懋、柳得恭、樸齊傢、李書九、丁若鏞、金正喜等。他們也都是反對朱子理學、反對空談、主張研究實用學問和社會改革的實學派思想傢。他們在文學上反對模仿,主張創新,認為那些吟風弄月、無病呻吟的作品都不足取,提出作詩為文,要有“美刺勸懲”之意,要“模寫真境”。實學派作傢在小說、詩歌、散文、遊記、隨筆、政論等方面都創作瞭一些優秀作品,內容暴露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腐敗,同情社會下層人民的苦苦難遭遇,反映他們改革社會的理想。此外,還有許多歌頌朝鮮的山河、古跡和描寫自然景色之作。樸趾源和丁若鏞是成就最大的作傢。樸趾源的大量散文和《兩班傳》等諷刺小說,丁若鏞揭露貪官污吏的《饑民詩》和其他一些表現社會生活的詩歌,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瞭較高的水平,是實學派文學的代表作品。

  實學派作傢不僅在文學方面有重要成就,而且在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都進行瞭廣泛的研究,作出瞭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