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譯為“商籟體”。源出普羅旺斯語Sonet。起初泛指中世紀流行於民間、用歌唱和樂器伴奏的短小詩歌。

  義大利中世紀的“西西裡詩派”詩人雅科波·達·連蒂尼(生年不詳,約卒於1246至1250年間),是第一個採用這種詩歌形式,並使之具有嚴謹的格律的文人作者。十四行詩有固定的格式。它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後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共十四行。每行詩句通常是11個音節,抑揚格。每行詩的末尾押腳韻,其排列方式是:ABAB,AABAB,CDE,CDE。它和歌謠、抒情短歌同為當時意大利抒情詩中流行的體裁。

  13世紀末,十四行詩體的運用由抒情詩領域擴及敘事詩、教諭詩、政治詩、諷刺詩,押韻格式也逐漸變化為: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

  文藝復興時期詩人彼特拉克是這種詩體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寫瞭300多首十四行詩。他斷承“西西裡詩派”、“溫柔的新體詩派”的傳統,以浪漫的激情,優美的音韻,豐富多采的色調,表現人物變化而曲折的感情,註進瞭新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在藝術上更加完美,成為其他國傢詩人後來競相模仿的重要詩體,對歐洲詩歌的發展產生瞭重大影響。因此,意大利體的十四行詩又稱彼特拉克體。

  十四行詩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繁榮興盛。詩人梅迪契、米開朗琪羅、博亞爾多、塔索等,都是優秀的十四行詩作者。其後,它又成為“馬裡諾詩派”、“阿卡迪亞詩派”喜愛的體裁。早期浪漫主義詩人破除傳統的框框,追求自由不拘的詩歌形式,十四行詩一度被冷落,但19世紀下半葉又得到復興,卡爾杜齊、鄧南遮等均留下瞭佳作。20世紀繼續流行於詩歌創作。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文學的影響下,十四行詩傳入法、英、德、西諸國,並適應各國語言的特點,產生瞭不同的變體。馬羅首先把它移植到法國。“裡昂派”詩人拉貝,“七星詩派”詩人龍薩、杜倍雷的作品,使十四行詩成為16世紀法國的重要詩歌形式。

  16世紀初葉,薩裡、華埃特把十四行詩介紹到英國。詩的格式演變為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對句,押韻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這種類型之外又產生瞭其他變體。16世紀末,十四行詩成為英國最流行的詩體之一,產生瞭像錫德尼、斯賓塞這樣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莎士比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瞭這一詩體。他的十四行詩體(又稱伊麗莎白體),也由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對句組成,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以後,彌爾頓、華茲華斯、雪萊、濟慈等也以寫作優秀的十四行詩享有聲譽。

  十四行詩傳入德國較晚。奧皮茨在《德國詩論》(1624)裡最先倡導十四行詩,制定詩歌格律的規則,對德國詩歌的發展產生瞭作用。歌德和浪漫派詩人對這一形式也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