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劇作傢、小說傢。生於萊比錫一銀行傢傢庭。少年時期在漢諾威和柏林求學,1897至1902年先後在慕尼克、格廷根、萊比錫、弗賴堡等大學攻讀哲學和文學史。1903年同弗蘭茨·佈萊在慕尼克創辦雜誌《許佩裡翁》,並從事戲劇創作。1912年以後輾轉於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他的某些劇本和小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魏瑪共和國以及希特勒法西斯時代,一直以“有傷風化”的罪名遭到禁演和攻擊,他不得不流亡比利時。晚年為神經性疾病纏身,幾乎被德國文壇遺忘。

  施特恩海姆的戲劇創作旺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盛行之時。他善於運用誇張、怪誕的手法諷刺德國資產階級社會的小市民習氣。他的代表作是一組題名為《資產階級英雄生活》的連續性喜劇,其中三部曲《褲子》(1911)、《勢利小人》(1914)和《1913年》(1915),是德國20世紀初威廉帝國時代最尖銳的社會批評劇。它們描寫瞭一個小市民傢庭從躋身於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行列到衰落的過程,無情揭露瞭資產階級飽食終日與虛偽的生活,上演時取得瞭強烈的舞臺效果。這組連續劇的優秀作品還有《盒子》(1912)和《公民施佩爾》(1914),前者以爭奪遺產為題材,揭露小市民在道德上的墮落;後者以諷刺的筆調描寫一個無產者“上升”為小市民的故事。施特恩海姆這一組連續劇被稱為帝國主義時期德國資產階級社會喜劇。作者常常采用格言或電報式的語言,因而增強瞭戲劇的諷刺效果。

施特恩海姆木刻像

  施特恩海姆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屬於表現主義散文作品中的典范。他的中、短篇小說全部收在3卷本的《20世紀初葉紀實》(1926~1928)裡。他的政論、雜文、文學評論,也表現瞭獨立的藝術個性,流露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現實的失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