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施皮特勒

  瑞士德語作傢。出身巴塞爾州一個高級官史的傢庭,19歲時因與父親發生爭執而離傢出走。1865年在巴塞爾大學學習法律,隨後又到蘇黎世和海得爾堡攻讀神學。1868年回到瑞士格勞賓登地方擔任牧師。從1871年起,在彼得堡和和芬蘭的一些貴族府第任傢庭教師,8年後回國。在伯爾尼等地任教師和新聞記者,並於1881年寫成第一部重要史詩《普羅米修斯與埃庇米修斯》(1924年改寫後更名為《受難者普羅米修斯》)。1883年起先後在《巴塞爾新聞》和《新蘇黎世報》等報紙任編輯。7年後繼承嶽父母的遺產,經濟上有瞭保障,專事寫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題名《我們瑞士的立場》的政論中主張瑞士嚴守中立,受到德國民族主義勢力的猛烈攻擊。191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施皮特勒利用《聖經》故事和古代傳說等題材,采取具有象征性的寓意手法,寫出以真善美對假惡醜的鬥爭為主題的史詩,力圖以它們取代當時的“頹廢藝術”,給晚期資產階級虛弱無力的人道主義理想灌輸新的生命力。然而這個嘗試並未成功,因為他的史詩盡管宏偉壯麗,語言粗獷有力,內容卻遠離現實生活,且有太多的哲學思辯成分,一般讀者很難理解。他的中、短篇小說如《庫拉德少尉》(1898)和《形象》(1906)等卻直接反映瞭現實社會的尖銳矛盾。後者是一篇心理小說,對後來創立心理分析理論的弗洛伊德產生過重要影響。施皮特勒在帝國主義時期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面前深感失望,加之又受叔本華和尼采唯心主義哲學的熏染,因而他整個創作的基調是低沉而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