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施尼茨勒

  奧地利劇作傢、小說傢。1862年5月15日生於維也納一猶太傢庭。父親是著名醫生。1879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93年開辦私人診所。後專門從事文學創作,成為“青年維也納詩社”的核心人物。1901年發表中篇小說《古斯斯特少尉》,被認為有辱奧地利軍隊的榮譽,當局撤銷他的後備軍醫官的資格。1931年10月21日死於維也納。

  施尼茨勒曾結識心理學傢弗洛伊德,並把心理分析方法運用於文學創作,被稱為弗洛伊德在文學上的“雙影人”。施尼茨勒自認為一生都在探索人的靈魂這個“遙遠的國度”,作品較少反映重大社會問題,自稱:“我表現愛情和死亡。”他認為描寫水兵暴動並不比描寫愛與死等現象更具普遍性、更有時代氣息。他的作品除少數取材於歷史外,大多描寫當時沒落貴族、資產階級、小市民等對待愛情、婚姻和性生活的態度與變態心理,反映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也納的社會風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瞭資產階級荒淫的生活和腐朽沒落的文化。

  施尼茨勒前期創作的主要成就在戲劇,重要劇作有《阿納托爾》(1893)、《兒戲戀愛》(1895)、《綠鸚鵡》(1899)、《輪舞》(1900)、《孤獨的路》(1903)、《遙遠的國度》(1911)、《貝恩哈迪教授》(1912)等。他也是當時維也納戲劇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奧地利戲劇傢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齊名。

  《阿納托爾》是由7出獨幕短劇構成的組劇,描寫詩人阿納托爾對待愛情的輕浮態度。《輪舞》是十場喜劇,描寫妓女、士兵、藝術傢、貴族等不同階層的10個人物對待性生活的態度。施尼茨勒有意不給人物取名,而隻標明他們的身份、地位。他揭露瞭典型的資產階級生活的腐朽與荒淫,諷刺瞭他們的虛偽。劇本出版20年後才全部搬上舞臺,演出時引起軒然大波,後被認為色情戲劇而禁演。悲喜劇《遙遠的國度》對工廠主霍夫萊特夫婦在愛情生活中的虛偽與變態心理作瞭戲劇性刻畫。

  施尼茨勒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通向野外的道路》(1908)、《特雷塞》(1928)和其他中短篇小說。晚期作品有《夢的故事》(1926)、《清晨的賭博》(1927)、《逃向黑暗》(1931)等。《古斯特少尉》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寫古斯特少尉遭受侮辱後決定用自殺來保全體面,而聽到侮辱他的人中風暴亡,卻又如釋重負。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對軍官團的虛榮心和等級優越感進行瞭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在藝術上,施尼茨勒采用瞭“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他是德語文學史上第一個采用這種寫作技巧的作傢。1924年發表的小說《埃爾塞小姐》中,“內心獨白”再次成為主要表現手法。1902年發表的《瞎子基羅尼莫和他的哥哥》描寫瞭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與痛苦。

  施尼茨勒善於深入觀察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捕捉片刻的印象方面都有獨到之處。他在作品中運用心理分析學,把現實與幻覺、真實與假象融為一體,給作品蒙上一種朦朧、神秘的色彩。作者通過這種手法成功地表現瞭人物的苦悶、彷徨、悲觀、無聊、沒落等情感。後來,意大利劇作傢皮蘭德婁、法國作傢季洛杜和熱內等人進一步發展瞭這種表現手法。而《古斯特少尉》中內心獨白的技巧在愛爾蘭作傢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得到更廣泛的運用,並且成為現代小說相當重要的一種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