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啄木

  日本詩人、小說傢。本名石川一,1886年10月28日生於巖手縣。在中學求學期間,受詩人與謝野寬的影響,為與謝野寬主編的詩刊《明星》撰稿,開始詩歌創作。這時期,曾賣報支援足尾銅礦中毒事件的受害工人。後受與謝野寬的賞識,成成為他領導的“新詩社”同人。1905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憧憬》,並根據擔任小學教員期間積累的生活經驗,創作瞭表現勇於在教學方法上創新的教師的小說《雲是天才》。1907年遷往北海道,在函館、小樽、釧路等地任地方報紙記者,體驗到下層知識分子生活的艱辛。在此期間,受到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於1908年4月前往東京投奔好友金田一京助,從事小說創作。他並作歌抒懷,表示自己如置身俄國,願為起義而犧牲,還要在日本發動一次大叛亂。在作歌的技巧上,受到摯友土岐善麿的作品的啟發,將至今均作一行書寫的短歌改為同內容密切結合的三行書寫形式。1909年發表著名論文《可以吃的詩》,反對詩歌脫離現實,主張詩人腳踏實地密切註視和吟詠現實生活,寫出人民群眾需要的作品。歌集《一把沙子》(1910)用通俗易懂而節奏鏗鏘的語言,詠嘆青春的感傷和生活的貧困,為發展抒情性濃烈的詩風奠定瞭基礎。如“東海小島畔,汀洲臥白沙;泣湧感傷淚,同蟹戲狎”等歌,為日本讀者所廣泛傳誦。1910年,發表論文《時代閉塞的現狀》,指出自然主義文學已走入死路,認為打開時代閉塞的現狀的唯一辦法,就是正視國傢權力,並對“明天”的社會有組織地進行考察。這篇論文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罕見的具有深刻歷史性剖析和展望的文獻。1912年歌集《悲哀的玩具》出版,收入作者1910至1911年間的作品。從1910年6月至1911年1月之間,日本發生逮捕並殺害社會主義革命傢幸德秋水等的所謂“大逆事件”。在這個所謂社會主義“冬天的時代”,晚年的啄木貧病交加,他的歌情調沉鬱,並帶有虛無主義傾向,被稱為“灰色的生活和思想的紀錄”。但他也描寫農民的貧困,抒發新的明天必將到來的信心。《笛子和口哨》(1911~1912) 是啄木最後一部詩集,被譽為社會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在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詩集中的組詩《無止境的議論之後》,表現瞭渴望革命但又難以實現的焦灼。

石川啄木手跡

  啄木所作日記(3卷,1948~1949)包括1902年10月至1912年2月20日(4月13日逝世),亦即從17歲到27歲10年間的日記,記述瞭日本社會的閉塞和啄木的貧困生活及其思想發展過程,成為研究啄木和明治時代文學的重要文獻。

  啄木的主要著作,大多在作者死後由土岐善麿編輯出版。中國在1962年翻譯出版瞭石川啄木的詩歌集和小說集。

  

參考書目

 中野重治、窪川鶴次郎:《石川啄木》,東京,1960。

 堀江信男:《石川啄木論考》,東京,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