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e巴爾紮克

  法國小說傢。1799年5月20日生於巴黎以南的圖爾城,1850年8月18日卒於巴黎。巴爾紮克的一生,處於19世紀前半期的50年,經歷瞭拿破崙帝國的戰火紛飛的歲月,動盪不安的封建復辟王朝,以及以陰謀復辟帝制的路易易·波拿巴為總統的第二共和國。他用總標題為《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反映瞭劇烈的社會變革時期的法國生活。

  巴爾紮克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到附近的鄉村去寄養。上小學後一直到中學畢業,他始終寄住在宿舍裡,沒有能回傢過一段比較長的日子,享受傢庭生活的溫暖。離開傢庭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畢生難忘。

  巴爾紮克的父親原姓巴爾沙,是個精明強幹的人。他來自農村,幼年時跟當地教士學瞭一點文化,中年致富,在外省當過副市長、供應軍糧的承包商,在巴黎經營過呢絨商業,當過巴黎駐軍的軍需負責人,是一個白手起傢的資產者。

  1816年,17歲的巴爾紮克結束中學的學業後進大學法科,並在文科旁聽。18歲時,先後在訴訟代理人和公證人的辦事處當見習生或書記。

  從20歲開始,巴爾紮克決定從事文學創作。他在巴黎貧民區租瞭一間房頂上的閣樓,由父母供給極有限的一點生活費,埋頭寫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五幕詩體悲劇《克倫威爾》,這是一部完全失敗的作品,沒有引起任何人的興趣。接連又寫瞭十多部小說,有的是自己所寫,有的是和別人合寫。這一階段他所寫的小說全用筆名發表。這些作品並沒有給他帶來生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他隻好暫時放棄文學。1826年借錢出版瞭一部普及版的《莫裡哀全集》,接著又出版一部拉封丹寓言詩集,銷路不佳,虧損負債9,000法郎。後又借債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他前後負債共達6萬多法郎。

巴爾紮克的工作室

  從1828年夏季開始,巴爾紮克決定重新回到文學事業上來。他寫瞭一部以佈列塔尼封建勢力武裝叛亂反對共和國為題材的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後來編入《人間喜劇》,改名《舒昂黨的人們》)。這是巴爾紮克所寫的第一部嚴肅的文學作品,第一次用巴爾紮克真姓名發表。此書問世,初步奠定瞭作者在文學界的地位。接著發表小說《婚姻生理學》,在讀者之間引起廣泛註意。1831年他的新著《驢皮記》出版,巴爾紮克立即成為法國最負盛名的作傢之一。

  1819到1829年,是巴爾紮克在文學事業上的探索階段。從1829年開始,一直到1848年,是他創作《人間喜劇》的時期,也是他文學事業的全盛時期。他用超人的才智與精力,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共創作小說91部。平均每年產生作品四、五部之多。他每日伏案一般都在10小時以上,常常連續工作18小時。有時文思如泉湧,或者為瞭趕寫稿子,他一連幾天廢寢忘餐,夜以繼日地勞動。根據阿爾貝·貝幹教授提供的材料,巴爾紮克的傑作《高老頭》(原名《高立歐老爹》)是他用三天三夜一氣呵成的。

  什麼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的創作動力?人們說是因為他負債過多,需要用稿費還債。巴爾紮克年輕時經營印刷出版業確曾負債巨萬。但從他成為名重一時的小說傢之後,他的收入豐厚,出版商爭著和他簽訂合同,不惜重金預約他尚未完成或尚未動筆的小說稿,早年的債務早已還清。名作傢巴爾紮克生活闊綽,醉心於豪華的排場。他在巴黎同時安置瞭幾處住宅和別墅,出門坐最富麗的馬車,駕著駿馬;仆役都穿制服;他也服飾華貴,出入於名門大戶的沙龍。由此可見,他的勤奮創作,絕對不是由於貧困。

  巴爾紮克從年輕時開始就自信有很高的文學才能,對文學有極大的抱負。他不舍晝夜地勤奮寫作,主要因為有一股激情在內心沸騰,促使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要求在文藝界做一番偉大的事業。在他的書室裡,有一座作為擺飾的小型拿破侖塑像。在塑像座盤邊上,巴爾紮克親筆寫著:“他用寶劍未能完成的大業,我將用筆桿來完成。”

  巴爾紮克要完成的偉大事業就是《人間喜劇》這座巍峨的文學裡程碑。第一次在這位小說傢筆下出現《人間喜劇》這個名詞是在1813年。毫無疑問,《人間喜劇》的命名是受但丁長詩《神聖喜劇》(中譯《神曲》)標題的啟發。1841年,巴爾紮克確定瞭這個龐大的創作計劃。當時有四傢出版商和巴爾紮克簽訂合同,合資承包《人間喜劇》的出版工作。1842年,巴爾紮克寫瞭《人間喜劇·導言》,闡述他寫作這部史無前例的文學巨著的宗旨。1845年巴爾紮克親筆寫的《人間喜劇總目》,一直保存到現在。根據這個《總目》,《人間喜劇》分為三大部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風俗研究》內容最為豐富,包括小說最多。因此這一部分又分為六個門類:1.《私人生活場景》,2.《外省生活場景》,3.《巴黎生活場景》,4.《政治生活場景》,5.《軍隊生活場景》,6.《鄉村生活場景》。《私人生活場景》包括32部小說,其中4部當時已有提綱,尚未起稿。已經完成的28部之中包括著名的《高老頭》(1834),《貓滾球佈店》(1830),《夏倍上校》(1832)和《三十歲的女人》(1831~1834)等。《外省生活場景》包括17部小說,其中6部尚未完成;已經發表的11部中包括《歐也妮·葛朗臺》(1833),《幽谷百合》(1835)和《幻滅》(1837~1843)等。《巴黎生活場景》共有20部小說,其中6部尚未產生;在已經發表的小說中有《金目少女》(1834),《紐沁根銀行》(1838),《塞沙·皮羅多興衰記》(1837),《娼妓的奢華與窮困》(1838)等。《政治生活場景》包括8部小說,當時已經發表或脫稿的隻有4部,其中之一是《阿爾西的議員》(1847)。《軍隊生活場景》有32部小說,隻有兩部那時已經發表,其中之一是《舒昂黨的人們》(1829)。《鄉村生活場景》隻列瞭5部小說,其中3部已經問世,那就是《農民》(1844)、《鄉村醫生》(1833)和《村裡的神甫》(1839)。

馬爾紮克所修改的校樣

  第2部分《哲理研究》和第3部分《分析研究》規模都很小,不再分門別類。《哲理研究》包括27部小說,其中5部隻有計劃,尚未動筆。在已經發表的部分中,卻有幾本突出的作品,如《驢皮記》、《對於絕對的探索》(1834)、《無人知道的傑作》(1832)等。《分析研究》包括5部小說,已出版的唯一的一部就是1828年寫的《婚姻生理學》。

  按照《總目》的內容,《人間喜劇》應有小說共137部。當時已經發表或已脫稿的有85部。可是從1845到1848年,也就是在巴爾紮克創作生活最後三年多的時間內,他又寫瞭6部小說,其中包括《邦斯舅舅》(1847)和《貝姨》(原名《白特阿姨》,1846)。這6部小說並未預先列入1845年的《總目》。因此,到作者逝世之日為止,已經完成的《人間喜劇》,共有91部小說。

  《人間喜劇》突出的重點是《風俗研究》。作者給自己規定的主要任務是描繪人情風俗,特別是復辟王朝時期的法國風俗。在上述91部小說中,以復辟王朝的法國社會為背景的作品占66部。

  《人間喜劇》的91部小說中,比較突出的有下列幾部:《舒昂黨的人們》、《高佈塞克》(1830)、《驢皮記》、《路易·朗裴》(1832)、《夏倍上校》、《鄉村醫生》、《歐也妮·葛朗臺》、《對於絕對的探索》、《高老頭》、《幽谷百合》、《老姑娘》(1836)、《塞沙·皮羅多興衰記》、《幻滅》、《村裡的神甫》、《於許勒·彌魯藹》(1841)、《農民》、《貝姨》、《邦斯舅舅》等。

《幻滅》插圖

《高老頭》插圖

  《高佈塞克》和《歐也妮·葛朗臺》都寫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可是情境大不相同。高佈塞克是放高利貸發財的老頭,他雖然喜歡錢,但更欣賞自己生財之道的高明“藝術”,他還多少講一點義氣。他臨死時留下遺言,把一筆替一個已經去世的連筆據也已燒毀的人保管的財產如數還給委托者的兒子。葛朗臺的格調比高佈塞克低得多。他老婆死後給女兒歐也妮留下的遺產,他都要千方百計從女兒手中奪過來。《歐也妮·葛朗臺》的內容比《高佈塞克》豐富,不但詳細敘述瞭箍桶匠葛朗臺精明強幹、白手起傢的經歷,還塑造瞭善良純潔的少女歐也妮的形象,和她父親卑鄙的嘴臉形成對比。

  《高老頭》的主人公高立歐老爹(即高老頭)出身寒微,年輕時以販賣掛面為業,後來當上供應軍隊糧食的承包商大發其財。他疼愛他的兩個女兒,讓她們打扮得滿身珠光寶氣,花枝招展,到交際場上去引誘貴族子弟,最後以價值巨萬的陪嫁作為條件,讓貴族子弟娶他女兒為妻。於是掛面商的女兒變成瞭伯爵夫人。這是高立歐老爹的至高無上的安慰。兩個女兒當上瞭貴夫人之後,驕奢淫逸,揮金如土,負債累累,隻好向她們父親要錢還債。她們兩對夫妻如吸血鬼一般,把高老頭身上的血都吸幹瞭。最後老人一貧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傢破爛的小公寓的閣樓上。《高老頭》的主題不是單純的父愛,而是父愛與虛榮心造成的悲劇。暴發戶的資產者力求躋身於封建貴族的行列,這種虛榮心在當時的法國社會上,比單純的父愛更有時代色彩,更有典型意義。

  《夏倍上校》的悲劇反映的是另一種社會矛盾,它寫一個拿破侖時代的軍人,在戰場上受瞭重傷,被附近的農民所救。他養好傷之後,一直在國外流浪,十年之後才回到法國。這時已沒有人認識他,誰都不相信他就是夏倍上校。他的妻子早已繼承瞭他的遺產,並以此作為陪嫁,和一個伯爵結瞭婚。夏倍上校找到妻子時,這位伯爵夫人矢口不認前夫。她後來又央求夏倍上校不要破壞她現在的幸福,準備給他一點錢,讓他遠走他方。夏倍上校氣憤至極,毅然離開瞭這個卑鄙的女人。最後他在流浪生活中貧病交加,悲慘地死去。

  《人間喜劇》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它通過91部小說,2,400多個人物,展示瞭19世紀前半葉整個法國社會生活畫卷。它是法國文學史上規模空前宏偉、內容空前豐富的現實主義作品。

  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導言》中寫道:“法國社會將成為歷史傢,我不過是這位歷史傢的書記而已。開列惡癖與德行的清單,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實,描繪各種性格,選擇社會上主要的事件,結合若幹相同的性格上的特點而組成典型,在這樣做的時候,我也許能夠寫出一部史學傢們忘記寫的歷史,即風俗史。”這一段話精辟地闡明瞭《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首先,這部風俗史是從客觀現實出發,從社會生活出發,而不是作者根據某種概念加以虛構的。其次,它將如實地反映“風俗”的光明面(德行)和陰暗面(惡癖),它將突出典型性的“大事件”,它將描寫為某種激情所控制的強烈的性格。最後,它塑造的典型人物將不是某一個人的特征,而是同一類人物的特征的概括和結合。

  恩格斯說他從《人間喜劇》中獲得許多有用的資料,“甚至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傢、經濟學傢和統計學傢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恩格斯又說,巴爾紮克的“偉大的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註定要滅亡的那個階級方面。但是,盡管如此,當他讓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貴族男女行動的時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他的諷刺是空前辛辣的”。

  提供經濟資料力求具體和詳細,是《人間喜劇》對細節的描寫十分認真和周詳的表現之一。具體掌握經濟情況,這是巴爾紮克年輕時已經在傢庭影響下養成的習慣,後來他經營印刷和出版業,負債累累,更不能不痛切感到熟悉經濟情況的重要。他在寫作時,還常常到他所熟識的公證人或訴訟代理人辦事處去瞭解情況,搜集材料。重視經濟細節的真實性,也是《人間喜劇》的作者十分重視寫“物”的具體表現。這裡所謂“物”,是指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包括財產、房屋、傢具、陳設、器皿、衣服等。在法國文學史上,巴爾紮克是著重寫“物”,把寫“物”與寫人看作同樣重要的第一個現實主義作傢。關於這一點,《人間喜劇·導言》中也曾經提到,作者說:“我將要寫的作品應當有包括三個方面的形式:男人、女人和‘物’,這就是說,人物和他們的思想的物質表現,總之是人和生活。”

  《人間喜劇》現實主義的深刻意義不僅在於細節的真實和“物”的描寫,也在於正確反映瞭當時法國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和正確暗示的階級矛盾發展的方向。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首先在於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使作傢本人並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人間喜劇》的作者在政治上屬於保皇黨的正統派,他擁護法國王族的正宗波旁王室,反對奧爾良旁支。他的創作方法有唯物主義因素,他強調如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即使作者傾註全部同情於貴族階級,也不能不反映貴族階級註定要滅亡的客觀現實。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即使這種現實主義是違反作者主觀意願的,在客觀影響上,它仍不失為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恩格斯指出,巴爾紮克“毫不掩飾地加以贊賞的人物,卻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對頭,聖瑪麗修道院的共和黨英雄們”。人道主義詩人雨果在巴爾紮克下葬時致悼詞說:“雖然他自己不知道,而且不管他自己願意與否,同意與否,這部浩瀚的、奇特的作品的作者是屬於革命作傢的強大的種族的。”

  《人間喜劇》的深刻的現實意義不但表現為揭露瞭貴族階級註定要滅亡的命運,而且淋漓盡致地揭露瞭資產階級的自私和貪得無厭的剝削本性。即使當時這個階級處於上升階段,對於社會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的剝削階級本性也已經表現得很充分。

  自從巴爾紮克逝世130年以來,《人間喜劇》中幾部最出色的小說,如《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幻滅》、《農民》等,一直是人們百讀不厭的名著。毫無疑問,這些作品之所以廣泛地、經久不衰地吸引讀者,首先由於它們的藝術魅力。

  強調細節真實不等於機械地臨摹客觀事物。藝術不是對自然的摹仿,而是對自然的藝術創造。巴爾紮克有驚人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他博覽群書,知識面極廣。他將觀察所得的一切,在豐富的想象力中進行藝術加工,使他所描繪的“物”的世界,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為瞭敘述一件發生在外省某城的情節,為瞭描寫現場,突出有特色的細節,他曾經寫信打聽在當地的朋友,從某某街走到某某廣場去的中間一條小胡同叫什麼名字。他認為一切假想的名稱,哪怕是用最美麗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往往不如真實的名稱藝術效果好。在描述各行各業人物言行時,他盡量用各行各業的行話。對於一切特殊的事物,盡可能直呼其名,給人以深刻印象。在這一切的陪襯下,小說中的典型人物,也就顯得更加有血有肉。

  在刻畫人物性格時,巴爾紮克采用的一種特殊的辦法,就是讓每一個重要的人物(小說中的主人公)都被某一種熾烈的激情所控制,使他一言一行都為瞭滿足這種激情服務;使他不分晝夜地焚燒在激情的火焰中,甚至為滿足情欲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樣的人物形象往往使人一經接觸就終生難忘。

巴爾紮克故居

巴爾紮克在靈床上

  巴爾紮克像出色的演員,演什麼角色都能傳神。他經常將自己的血液灌註到他所塑造的人物的血脈中去,將自己的靈魂移入人物的軀體,使之成為有真實生命的形象,而不是木偶。巴爾紮克在創作的時候往往使自己和筆下的人物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寫到出神的時候,他簡直忘瞭自己是巴爾紮克,他感覺自己就是高立歐、皮羅多、伏特冷。傳說他在寫高老頭臨死的淒慘情景時,不禁嚎啕大哭。

  巴爾紮克是中國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法國作傢之一。他的幾部代表作,如《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農民》等,都已經有中文譯本。

  

參考書目

 A.Bellessort,Balzac et son oeuvre,Paris.

 H.U.Forest,L'Esthétique du Roman de Balzac.

 André Maurois,Prométhée ou la vie de Balzac,Flammarion,1950.

 M.Bardèche,Balzac,Pari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