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辛格

  愛爾蘭戲劇傢。出身於基督教徒傢庭,曾入都柏林三一學院。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愛好音樂和博物學,也喜歡鑽研語言、文學。1894年留學德國,專攻音樂。此後,他留學義大利和法國,在巴黎時結識瞭愛爾蘭革命運動中過激民族主義者者,這決定瞭他的發展道路。他接受瞭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勸告,放棄新聞記者的職業,回到祖國。他參加瞭蓋爾語同盟,不久,他又退出同盟。他還參加瞭愛爾蘭文學會,並和葉芝、格雷戈裡夫人於1902年創辦瞭附屬於這個學會的愛爾蘭民族文學劇院。他們於1904年接管瞭都柏林的阿貝戲院為演劇中心。辛格6部劇作中的5部是在這裡上演的。

  辛格回國後,從1898年起,先後5次到阿蘭群島調查農村生活,1907年出版瞭《阿蘭群島》一書,報告調查的結果。這本書對他的戲劇創作起瞭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劇本的故事情節是從在群島農村所聽到的民間傳說中來的。他的戲劇語言也是摹仿農民的語言。辛格追求的,正是通過平凡的語言,從平凡小事中覓取詩意。

  《騎馬下海人》是辛格的早期作品,於1904年上演。這是一本完美的作品,也是他所寫的最佳的悲劇。在構思、結構方面,深受希臘悲劇的影響。這部劇寫阿蘭群島一個漁村的老婦人莫爾耶,有6個兒子。他的丈夫和5個兒子都在海上捕魚時溺死。她的第六個兒子巴特利不肯留在她身邊,照常出海。象在希臘悲劇中一樣,她預感到不幸。黃昏時,巴特利的屍體從海中撈起,被送到他母親的身邊。悲劇的主題是漁民和大海的鬥爭。大海是殘酷無情的。但母親無比堅強,在失去所有的兒子後,她在絕望之餘,感到寧靜。“現在他們都去瞭,大海將奈何我不得瞭”。作者企圖通過老婦人的崇高性格使觀眾從憐憫和恐懼中得到凈化。

  辛格的喜劇《狹谷的陰影》(1903)和《聖泉》(1905)都不成功。最成功的喜劇是《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青年克裡斯蒂·馬洪來到一個村子,自稱因和父親吵架,把父親腦袋劈開,一直劈到下巴,因而逃亡到此。大傢都欽佩他的勇敢。酒館主的女兒佩格恩對他無比佩服,立刻愛上瞭他。愛慕他的婦女都擁到酒館裡來瞻仰這個英雄人物。克裡斯蒂又與當地運動員競賽時獲得勝利,更為自己增添瞭光榮。後來他父親追來,脫下帽子,頭頂不過受瞭些輕傷,於是克裡斯蒂在眾人心目中已不再是什麼英雄人物。作者在這裡諷刺愛爾蘭人浪漫主義的習性。喜劇對話優美,節奏悅耳。

  《補鍋匠的婚禮》於1909年作者死後在倫敦上演。補鍋匠邁克爾與情婦薩拉同居瞭多年,想起要結婚,而沒有成功。《戴爾德拉的憂患》(1910)是一部未完成的悲劇。故事來自蓋爾語經典作品,康丘羅王愛上瞭戴爾德拉,但她已有情人奈西。康丘羅王派兵把奈西三兄弟殺死,戴爾德拉在他們的墓前自刎。

  辛格的戲劇把農民和農民的語言搬上舞臺,給世紀初“優雅”而沉悶的英國舞臺送進一股新鮮空氣。他不是一個現實主義劇作傢,但他的劇本富有詩意,頗多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