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Г.謝甫琴科

  烏克蘭詩人。1814年3月9日生於農奴傢庭。童年曾從教堂執事學會讀書識字,並熱愛繪畫。14歲起作地主的僮僕,後隨主人前往彼得堡。俄國名畫傢勃柳洛夫同情謝甫琴科的境遇,為大詩人茹科夫斯基作瞭一幅畫像,以拍賣所得為為謝甫琴科贖身。1838年4月22日起他成為自由人。

  獲得自由的謝甫琴科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並開始從事詩歌創作。早期的詩歌作品采用烏克蘭民歌形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一部詩集《科佈紮歌手》於1840年出版後,得到別林斯基的好評。描寫烏克蘭少女的不幸命運和揭露沙皇軍官偽善無情的長詩《卡泰林娜》(1838),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841年他又以烏克蘭農民在1768年反對波蘭貴族地主統治的英勇鬥爭為題材,寫成著名的長篇抒情史詩《海達馬克》。1845年謝甫琴科從美術學院畢業,獲自由藝術傢稱號。

  1843和1845年,謝甫琴科曾兩次回到烏克蘭。這時他開始確立革命民主主義的信念。他目睹烏克蘭農奴的悲慘生活,寫成詩集《三年》(1843~1845),其中有反對沙皇統治的政治諷刺詩《夢境》,有反映沙皇俄國是“各族人民的牢獄”的長詩《高加索》,有號召人民起來“粉碎奴役的鎖鏈”的《遺囑》(即《當我死瞭的時候……》)。這些詩歌表明詩人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標志著他的創作的新階段。他因參加當時的秘密政治團體“基裡爾—梅福迪兄弟會”,被沙皇當局逮捕,判處徒刑,貶為士兵,流放到中亞細亞一帶。沙皇尼古拉一世指令“嚴加監視,禁止寫作和繪畫”。他秘密地用一個小本子寫詩,藏在靴筒裡。在這些所謂“靴筒詩抄”中,收有他在流放期間寫的100多首詩。1848年他參加參謀部軍官率領的中亞咸海考察團,暫時擺脫軍隊中的限制,作瞭不少風景畫,並用俄文寫成《音樂傢》(1854~1855)、《藝術傢》(1856)等自傳體小說。1855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即位宣佈大赦,謝甫琴科直到1857年才獲得釋放。但正如他所說:“這種自由就象狗被系在鐵鏈上。”

  謝甫琴科返回彼得堡後,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他寫瞭不少政治性很強的詩歌作品,號召人民“把斧頭磨得更加鋒利”,一致起來反對沙皇暴政和農奴制度。他在《命運》、《詩神》、《光榮》(1858)等三篇組詩中,寫出他對詩歌的要求:“要用誠實的語言去傳播真理。”1860年他的詩集《科佈紮歌手》刊行新版,其中收有200多首詩。1861年3月10日於彼得堡病逝,按照他在《遺囑》一詩中的願望,葬在烏克蘭第聶伯河畔故鄉的大地上。

謝甫琴科在朗誦自己的作品

  謝甫琴科一生的命運極其悲慘。他隻活瞭47歲,其中24年過的是農奴生活,接著是10年的流放,其他13個所謂“自由”的年頭,是在沙皇的憲警監視之下度過的。因此他曾說:“我的生活的歷史,組成瞭我祖國歷史的一部分。”謝甫琴科的詩歌創作,對烏克蘭文學產生瞭巨大的影響,烏克蘭人民稱他為“偉大的科佈紮歌手”,並把他視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傢對他都有過很高的評價。馬克思熟悉謝甫琴科的生平和作品。1914年沙皇當局禁止紀念謝甫琴科誕辰100 周年活動時,列寧曾撰文指出他的創作的重大革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