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畫傢。學院派歷史畫傢А.И.伊萬諾夫之子。1806年7月16日生於彼得堡(今列寧格勒),1858年7月3日卒於同地。1817年入皇傢美術學院幼兒班學習。幼年和青年時代,經歷瞭1812年的俄法戰爭和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深受當時進步思想的感染。

  1827年,伊萬諾夫創作瞭油畫《約瑟夫在獄中為犯人詳夢》。由於成熟的技巧和形式的完美,美術獎勵協會曾授予他金質大獎章,並準予公費出國進修。後因官方檢查機關發現畫面上有埃及及法老處決犯人──上絞刑架的場面,被認為是隱射沙皇對十二月黨人的鎮壓,因而取消瞭出國學習的決定。後由美術獎勵協會出面,重新命題《伯列羅風出征西米拉》,以此緩和緊張氣氛。兩年後伊萬諾夫完成瞭這張命題畫,但他沒有按要求將英雄伯列羅風畫成沙皇尼古拉的外貌特征。伊萬諾夫的態度,引起瞭某些人的恐懼,他們反而決定讓伊萬諾夫出國,把這個“危險人物”遠放到意大利去。

  在羅馬,伊萬諾夫開始瞭創作的新階段。1831~1834年完成瞭油畫《阿波羅及其心愛的小神》;1835年,他又畫完瞭《基督顯聖》。這兩幅畫寄到彼得堡後,曾大受歡迎,後一幅還使他得到瞭院士的稱號。伊萬諾夫對古典主義的迷戀,並沒有使他忘記自己在俄羅斯體驗過的社會悲劇,他試圖尋找觸及社會根本問題的題材。宗教的幻想,使他產生瞭以基督教精神來改善社會、改進人類倫理關系的打算。他把理想寄托在“人類獲得解放的時刻”的畫面上,於是產生瞭《基督顯聖》的構思。這幅作品從1833年開始,消耗瞭他一生的創作精力。《基督顯聖》畫幅巨大(540×750厘米),描繪瞭聚集於聖水河邊的人群。構圖以約翰為中心,在他身後跟著一群未來的聖者,畫面中央部分和右面,是無數為約翰的預言所震驚的人們,基督從遠處走來,構成畫面上的視覺焦點。為刻畫各種類型的人物,為尋找聖經中故事發生的地點,為畫面上必須的東方景色,伊萬諾夫花費瞭大量精力進行寫生。在他所得的許多“副產品”中,他的素描畫稿和風景畫,已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見彩圖)

《基督顯聖》(局部,1833~1857) A.A.伊萬諾夫(俄)

  1848年,革命風暴席卷歐洲,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開展,伊萬諾夫意識到瞭人民自己決定歷史命運的作用。他的世界觀也開始瞭變化,對自己致力幾十年的《基督顯聖》的構思發生瞭懷疑。1857年,伊萬諾夫在倫敦訪問瞭А.И.赫爾岑,1858年決定回國。在彼得堡,他和Н.Γ.車爾尼雪夫斯基深談瞭兩次,與當時進步的文學傢Н.П.奧加遼夫等也進行瞭接觸。

  伊萬諾夫是一位執著地進行藝術探索的畫傢,他雖然沒有克服學院派藝術的某些局限,但不斷追求進步的藝術思想。他的“藝術為社會發展服務”的信念,對俄國19世紀中期和後期的藝術界,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