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省敦煌一帶的石窟總稱。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有時也專指莫高窟。

  莫高窟 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中心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到唐時已有1000餘窟龕,經歷代坍塌毀損,現存洞窟492個,保存著歷代彩塑2400多身,壁壁畫4.5萬餘平方米,唐宋木構窟簷5座。

  西千佛洞 在今敦煌市中心西35公裡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斷崖上,創建時代晚於莫高窟,現存洞窟20個,計有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洞窟形制與莫高窟相同,塑像多經後代重修。五代彩塑十六羅漢像,為西北地區石窟所不見,惜多已殘損。壁畫題材與莫高窟同,唯隋《祇園記圖》為壁畫《勞度叉鬥聖變》的最早形式。

  榆林窟 在今安西縣城西南70公裡踏實河穿流的峽谷兩岸,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時代洞窟41個,洞窟形制與莫高窟大同小異,有前室及長甬道是其突出特點。

  東千佛洞 在今安西縣城東南約70公裡橋子鄉的荒谷中,現存洞窟23個,有壁畫者僅8窟,包括西夏、元、清等時代。開窟創建時代早於西夏,主要有穹廬窟、中心柱窟、覆鬥藻井窟。塑像保存不多,計有說法像、思惟像和高僧像等。壁畫有《涅槃變》、《文殊變》、《密宗曼荼羅》、《水月觀音》等,內容和藝術風格與榆林窟之西夏、元代壁畫完全一致。

  五個廟石窟 在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南20公裡黨河上遊的峽谷中,原有5窟,現存4窟,據中心柱形制看,創建於北朝晚期,現存洞窟多為五代、宋、西夏、元時改修,塑像無存,壁畫主要有各種經變佛像和密宗圖像。由於遭到煙熏等人為的破壞,沒有一個洞窟壁畫完整,隻有個別畫面保存尚完好。

  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內容最豐富。其餘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還可補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國,下迄清1000餘年間連續不斷,形成瞭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