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歷史學傢、作傢。出生在雅典一個富有的傢庭,對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持反對態度。相傳青年時因在街上邂逅蘇格拉底而成瞭他的學生,但並未成為哲學傢。色諾芬自幼崇拜斯巴達,是一個重實際、重行動的人物。在西元前404年三十僭主取得政權之後,他可能在騎兵部隊中為他們服役。西元前403年雅典重新建立民主。西元前401年,他參加瞭波斯國王的兄弟小居魯士向他的哥哥爭奪王位的出征。小居魯士在庫納克薩一役戰死之後,孤立的希臘雇傭軍有幾個將領被殺,希臘的萬名軍隊在危急的情況下隻隻好撤退,於第二年回到黑海沿岸。色諾芬親歷此事,並在撤退中起瞭領導作用。此後他留在小亞細亞,在斯巴達軍隊中服役。公元前396年,他在斯巴達國王麾下受到器重,但雅典方面卻對他發佈瞭驅逐令。公元前394年他同阿格西拉奧斯一道返回希臘,可能參加瞭這一年的凱羅涅亞之役。由於這時他的財產已被雅典人沒收,斯巴達人就給瞭他一處產業,他和他的妻小在這裡生活,直到公元前371年埃利斯人從斯巴達人手中收復瞭斯基羅斯。色諾芬於是遷到中立的科林斯去。公元前369年,雅典與斯巴達結盟,取消瞭對色諾芬的驅逐令。從此他就來往於雅典與科林斯之間,最後死於科林斯或雅典。他大約在40歲之後轉而從事著述活動。由於他在《希臘史》中記述瞭公元前357年菲賴王亞歷山大之死,他的卒年應在這一年之後。

  色諾芬有不少作品被保存下來,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臘史》和《遠征記》。《希臘史》7卷,是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續篇。《遠征記》原意是“向高處的進軍”,記述作者隨小居魯士出征失敗後和萬名希臘軍隊向黑海海岸地帶撤退的經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他還有一部可以稱得上歷史作品的《阿格西拉奧斯》,是作者為瞭報答阿格西拉奧斯的知遇之恩而寫的,集中地表達瞭他的親斯巴達的觀點。阿格西拉奧斯晚年曾去埃及對波斯作戰,於公元前361年末的冬天戰死,此文當寫於公元前360年之後。

  在哲學方面,他著有關於蘇格拉底的作品三種(有兩種與柏拉圖的作品同名):《蘇格拉底的答辯》、《會飲篇》和《回憶蘇格拉底》。後者列舉事實為他的老師辯護,以回答別人的攻擊,其中記敘瞭蘇格拉底同雅典人的對話,有些是作者直接聽到的,作為史料,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外,《傢政論》是論述治傢的作品,重點在後半部蘇格拉底同伊斯科馬科斯的對話,這實際上是色諾芬在斯基羅斯的田園生活的具體寫照,也為研究這一時期的經濟生活提供瞭第一手材料。

  類似政論的作品則有《拉棲第夢人的國傢》,記述被作者理想化瞭的斯巴達制度;《財源論》探索雅典興盛的原因;《居魯士的教育》以居魯士所受的教育來說明他後來成功的原因,這是作者托古以闡述個人理想的一部政治故事,歷史成分很少。

  此外,他還有幾種關於具體問題的作品,如《騎兵隊長的職務》、《馬術》、《狩獵》等。色諾芬在近代研究古典歷史的專傢中聲譽並不很高,但他提供瞭許多寶貴的資料,這方面的功績不能抹殺;他在文學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希臘作傢如波利比奧斯和普盧塔克對他的評價都很高,阿裡安諾斯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則明確地指出是以色諾芬的《遠征記》為典范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