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1920年爆發瞭經濟危機,特別是在1923年發生瞭關東大地震,給社會生活造成瞭嚴重的困難,社會上蔓延著虛無和絕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貪圖瞬間快樂的風氣。在文學上,達達派、未來派、表現派、構成派等先鋒派文藝思潮相繼氾濫起來,而盛行一時的自然主義文學出現瞭衰退的趨向,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興起。這些都成為新感覺派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1924年,橫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與一、今東光、片岡鐵兵、十一谷義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貴磨、石濱金作、菅忠雄、加宮貴一、諏訪三郎、鈴木彥次郎等14名新作傢在菊池寬的支持下,以《文藝春秋》為後盾,創辦瞭同人雜志《文藝時代》,開始新感覺文學運動,以對抗自然主義文學的衰落和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一般認為新感覺派屬於日本第一批現代派。以後岸田國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幾三郎等也相繼加入。著名評論傢千葉龜雄在1924年11月號《世紀》雜志上,以《新感覺派的誕生》為題發表文章,指出“所謂‘文藝時代’派所具有的感覺,遠比以往表現出來的任何感覺藝術都新穎,無論在語匯、詩或韻律節奏感方面都很生動”。這一流派因此被稱為新感覺派。

  新感覺派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人們要以視覺、聽覺來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即以感性認識論作為出發點,依靠直觀來把握事物的表現。因此,他們主張追求新的感覺和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後再給現實做精美的加工。他們認為藝術傢的任務是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現實;他們強調主觀和直感的作用,認為文學的象征遠比現實重要。他們否定一切舊的傳統形式,主張進行所謂文體改革和技巧革新。新感覺派的代表是橫光利一。他的《太陽》(1923)描寫許多王子把上古耶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看作是“太陽”,為她的美麗而傾倒;《蠅》(1923)描寫一輛載滿乘客的馬車,墜入深淵,這時馬背上一隻大眼蒼蠅,悠然飛向藍色的天空。這兩部作品開創瞭這一流派的創作道路。特別是他的《頭與腹》中的“白天,特別快車滿載著乘客全速奔馳,沿線的小站好象一塊塊石頭被它拋在後頭”一句,被稱為名句,是新感覺派具有代表性的文體。此外,還有川端康成的《淺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東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與一的《冰冷的舞場》,片岡鐵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們》等作品,它們的主要特色是:通過剎那間的感覺,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來表現人的生存價值和存在意義;根據主觀感覺把握外部世界,運用想象構成新的現實,然後通過新奇的文體和詞藻加以表達;大量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描繪人物纖細的感情和心理活動。一般認為,新感覺派作傢們也各有特點,橫光利一是從理智的感覺出發,川端康成是從感情的感覺出發,而中河與一、片岡鐵兵等則強調神經感覺的意義和享受。

  新感覺派於1925至1926年發展到高峰,後來由於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興起,片岡鐵兵、今東光、鈴木彥次郎等青年作傢紛紛轉向左翼文學,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傾向新心理主義,中河與一等則主張形式主義。《文藝時代》也於1927年4月停刊。新感覺派的活動遂告結束。

  

參考書目

 西鄉信綱:《日本文學史》,東京,1954。

 小田切秀雄:《日本近代文學史》,東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