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伊克巴爾

  烏爾都語詩人、哲學傢。生於1877年11月9日。死於1938年4月21日。先世原屬婆羅門種姓,居住在喀什米爾,17世紀皈依伊斯蘭教,後遷至旁遮普省錫亞爾科特城。父親是商人。1895年進入拉合爾公立學院就讀。18999年取得旁遮普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05年赴歐洲,先後在英國和德國學習哲學和法律,取得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08年回國後參加拉合爾律師公會。1911年在拉合爾公立學院任哲學教授,不久即辭職。1930年12月被選為“全印穆斯林聯盟”阿拉哈巴德會議主席。巴基斯坦立國後,將他的誕辰定為“伊克巴爾日”,每年舉行紀念活動。

  伊克巴爾寫有十部詩集。他早期的詩歌表達瞭人民在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呻吟和反對異族統治的怒吼。他呼籲各族人民團結,摒棄宗教紛爭,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戰鬥。詩集《駝隊的鈴聲》(1924)大多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其中著名的《痛苦的畫卷》,揭露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殘酷剝削,號召民眾團結起來主宰民族的命運。《新濕婆廟》一詩號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消除宗教糾紛,在“愛”的基礎上團結對敵。《印度人之歌》是當時傢喻戶曉的一首愛國歌曲。《小鳥的哀鳴》表達瞭失去自由的印度人民渴望獨立、自由的心聲。《賽義德墓志銘》贊頌瞭賽義德·艾赫默德·汗所領導的穆斯林啟蒙運動。在《蠟炬與詩人》裡,他表示自己要象火炬那樣燃燒,為愛國者照亮前進的道路。詩集《秘密與奧秘》是伊克巴爾的代表作,包括上下兩篇,上篇為《呼諦的秘密》(意即“自我的秘密”,1915)。“呼諦”在波斯文和烏爾都文中是“自我”的意思;作為宗教哲理概念,“呼諦”是人的靈魂,即個體中的神性;“呼諦哲理”即是要啟發穆斯林認識自身中所蘊藏的神性,修煉成為“完人”,按照伊斯蘭教教義建立理想的社會。他的宗教哲理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同時含有強調人的個性發展的資產階級思想因素。下篇是《貝呼諦的奧秘》(意即“非我的奧秘”,1918),提倡個人為社會服務,為國傢、民族作出貢獻,反映瞭資產階級民族意識的覺醒。詩集《傑伯列爾的羽翼》(1935)是用烏爾都文寫成,闡述“呼諦哲理”。詩中批判西方文明是“酗酒、淫逸、失業、貧窮”,資產階級政府“唱的是平等,喝的是人血”,發出“資本統治的帆船何時沉沒”的悲憤之聲。《真主的命令》一詩號召世界上的窮人“去震撼富人宮廷府第”,詩人要用信仰的烈火使奴隸們的血液沸騰。詩集《格裡姆的一擊》(1936)揭露瞭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和西方資本主義的腐朽、沒落。他還寫有詩集《波斯雅歌》(1921)、《東方的信息》(1923)、《永生集》(1932)、《漢志的贈禮》(1938)等。

伊克巴爾作品全集

  他的詩歌主題思想大多是對人的本質、使命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哲理探討。他以人道主義的觀點,批判瞭蘇菲主義所宣揚的人神合一、靜觀無為的消極厭世學說,提出“痛苦的生活勝過永恒的安息”的論點。為瞭肯定人的價值和創造力量,他甚至把人擺在與造物主對等的地位。他主張通過律己、虔誠的信仰、愛、積極活動和創造性的勞動達到“完人”的理想。他所追求的是伊斯蘭式的烏托邦社會。但他同情被壓迫民族和勞苦大眾,曾寫詩贊頌列寧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30年代初期,他在《侍酒歌》一詩中表達瞭對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同情和支持。他歡呼:“沉睡的中國人民正在覺醒,喜馬拉雅山的噴泉開始沸騰!”

  伊克巴爾的詩歌創作深受魯米的哲理詩以及迦利佈、哈利等人的愛國主義詩歌的影響,他在詩中所用的典故都來自伊斯蘭教經典和傳說;所用的比興創作手法也都淵源於波斯古典文學。他善於用古典詩歌的形式反映現代生活。他在《詩人》一詩中將民族比作人的軀體,詩人比作眼睛,“身體一處痛苦,眼睛就會哭泣”,這表明瞭他的藝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