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古代英雄史詩。作者不詳。成書於1185至1187年之間,以1185年羅斯王公伊戈爾一次失敗的遠征史實為根據。當時基輔羅斯內憂外患,動亂不已。王公爭權奪利,互相殘殺,而突厥族的波洛夫人則盤據在黑海沿岸,嚴重威脅著羅斯人民的生命安全。作者指出民族危機的根源既非敵人的強大,亦非神的意旨,而是王公之間的內訌。他呼籲王公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按照作者的理想,基輔大公被寫成一個捍衛全羅斯利益的英明統治者。史詩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在當時具有現實意義,馬克思指出,“這部部史詩的要點是號召俄羅斯王公們在一大幫真正的蒙古軍的進犯面前團結起來”。對於伊戈爾,作者一方面譴責他貪圖個人榮譽和孤軍出征的輕率行動,同時又歌頌他的敢於抗禦敵人的英雄氣概。在作者筆下,伊戈爾的遠征不僅和人民有血肉聯系,而且和羅斯土地也息息相關。不論伊戈爾出征、戰敗,還是逃回羅斯,羅斯大地上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甚至山川日月都競相分擔他的歡樂與憂傷,從而加強瞭史詩的愛國思想和抒情氣氛。作者雖將自然萬物當作有靈之物,但表現瞭基督教思想。馬克思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

《伊戈爾遠征記》插圖

《伊戈爾遠征記》插圖

  這是一部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作品。許多形象(如某些戰鬥場面、伊戈爾出逃等)顯然取自民歌,並富有民歌的象征意義。雅羅斯拉夫娜的哭訴源於民間的哭喪曲。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多神偶像的崇拜,反映瞭當時人民的詩學觀點。作品中運用象征、哭訴、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淵源於民間創作。

  《伊戈爾遠征記》在俄國文學史上有深遠的影響。15世紀初的名著《頓河彼岸之戰》,無論在總的佈局或對史料的處理上,都顯然從《伊戈爾遠征記》中得到借鑒。其後,普希金、雷列耶夫、勃洛克等詩人也明顯受到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