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吳爾夫

  英國女作傢。1882年1月25日生於倫敦的文學世傢。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國傢名人傳記大辭典》和《康希爾雜誌》的編者,寫過許多評論、傳記和哲學文章,交往的都是文學界、學術界名流。她自幼深受這種環境和父親的薰陶,熟悉這這些生活優裕又富有文化教養的名流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也深深影響瞭她的精神世界,成為她所撰寫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由於健康關系,她從未上過正規的學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當高深。她閱讀瞭父親的極為豐富的藏書。英國西南靠海的康沃爾郡(有她父親的產業)和倫敦是她最熟悉的兩地;而倫敦和海濱最使她依戀,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如描寫大海的著名小說《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寫倫敦的《黛洛維夫人》(1925)以及散文《時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於1905年開始寫書評。1904年父親逝世後,她和兄弟姊妹在倫敦佈盧姆斯伯裡的住宅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有傳記作傢利·斯特雷奇、小說傢愛·福斯特、小說傢亨利·詹姆斯、詩人托·艾略特,較晚還有小說傢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說,“佈盧姆斯伯裡的這些人是由於才能的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共同信仰是藝術上的嚴格原則性”。

  1912年維吉尼亞和倫納德·吳爾夫結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維吉尼亞也是女權運動者,竭力為婦女爭取選舉權、教育權、自己單獨有一間房屋的權利等,這些在她的小說《奧爾蘭多》(1928)、《一間自己的房間》(1929)、《三個基尼》(1938)以及許多書評和散文中都有反映。她關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英國後,她情緒不安,住所也遭到轟炸。1941年3月28日在離傢不遠的烏斯河投水自盡。

  維吉尼亞又是富有特色的評論傢。她的評論的特點不是分析、評判,而是寫她對作傢、作品的感受和印象。她的主要評論文章收在名為《普通讀者》的集子中。“普通讀者”一語出自英國18世紀著名作傢塞·約翰遜,他認為“普通讀者”最少成見,最能公正評價作品。她評論散文、小說、詩歌、理論,涉獵廣泛;她十分景慕俄國作傢列·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屠格涅夫等。她貶低自然主義,推崇現實主義,重視深刻理解生活和性格。她見解新穎,多有啟發,文章委婉多姿,為評論傢和讀者所稱道。

  她的主要成就是小說,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受。她也描寫外界活動,但更加強調“意識流”,認為許多自然主義的外部描繪是多餘的,非本質的。細致的心理描寫和所謂“意識流”的創作方法,曾風靡一時,詹姆斯·喬伊斯和馬塞爾·普魯斯特都用這種方法取得瞭重大成就。維吉尼亞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說《墻上的記號》(1917)即已使用“意識流”的技巧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早期小說《雅各的房間》(1921)更加有意識地使用“意識流”。此後作者拋棄過去傳統的多註意行動的描寫方法。強烈的抒情的詩歌風格是她的作品又一個重要特點。她的最佳作品是《黛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和《幕與幕之間》(1941)。此外還有《遠航》(1920)、《夜與日》(1919,但作於《遠航》之後)、《奧爾蘭多》(一個朋友的傳記)、《年月》(1937)和一些短篇小說。《黛洛維夫人》寫女主人公在倫敦一天的生活,她的內心活動和行動是小說的中心。《到燈塔去》描寫蘭姆西教授一傢和幾個親密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於蘇格蘭西北沿海某島度假的一段生活,蘭姆西夫婦多少有一些作者的父母的影子。作品的深度在於深入表現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活動。人物並不多,但每個人都刻劃得細致,在生活中各有自己的位置,如作畫的麗麗·勃裡斯科便是獨具慧心的旁觀者。在這裡,生活和人物似乎籠罩在一片透明的靈光之下。《海浪》寫6個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他們共同關註的第7人。小說每章前面都有一段海景的描寫,體裁是散文詩,寫日出至日落,影射著作品中人物從童稚到老大。這部小說幾乎完全排斥外部活動的描寫,突出強調人物內心的生活。《幕與幕之間》寫某村一年一度的化裝慶祝會上一天內的活動。幕與幕之間是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維吉尼亞以她十分細致的高度的敏感,深刻辨嘗、體驗著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在小說的內容和創作方法上進行新的探索,有一定的獨創性。但當代英國小說傢安格斯·威爾遜指出,吳爾夫夫人的過敏的神經和她對個人價值的過度關心是因為她有充裕的收入,也因為她承襲瞭安定的上層社會悠久的傳統。她忽視瞭人是社會動物這一事實,隻在社會的真空裡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主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