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詩人、劇作傢。生於緬甸中部實戾鎮。其父吳妙特瓦曾任沙耶瓦底王即位前的師傅。8歲剃度為沙彌,20歲受戒為僧。1837年任實戾寺方丈,後又在王都八莫寺中掛褡。1852年還俗,在王儲加囊親王門下任內廷詩人,因文采過人,後又被召入宮中任侍茶官。1866年因被控參與敏貢、敏空岱王子叛亂事件被害。一說詩人曾被人營救脫險,隱居於毛淡棉一帶。

  吳邦雅生當緬甸國勢日衰、半壁河山已被英國侵佔之時,目睹宮廷、官場及社會的黑暗,他感受頗深。。他的創作活動沒有局限於佛教文學和宮廷文學,同時也關懷人民的疾苦和抒發憂國憂民的胸懷。他有一部分作品系奉命而作,詩文中也有一些對國王的頌辭。現代文學評論傢認為他的很多著作是出於宮廷授意,有些過分誇張的頌詞並非由衷之言。但他敢於反映人民疾苦,譏諷社會甚至宮廷中的黑暗面,諷喻影射國王與王後,則是人民喜愛他詩文的原因。他學識淵博,有不少即興作品。他根據佛本生經故事或其他傳說進行再創作。所著詩文常用擬人的手法,構思新穎,形象生動,用詞優美、詼諧。

  他的作品有茂貢(記事詩)、講道故事詩、密達薩(詩文間雜的書柬)、劇本和其他雜體詩。代表作有講道故事詩《六彩牙象王》,詩中對王後的嫉妒和國王的昏庸等都作瞭隱晦的諷刺,故事緊湊,引人入勝。密達薩《香艾草油》揭示富人施舍的虛偽性。密達薩《回復》是反駁對他的非難誣蔑之作。劇本《賣水郎》影射當時國王與王儲的不和。劇本《巴杜瑪》嘲諷淫亂無度的宮妃。

  1963年,吳邦雅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應予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