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拉脫維亞作傢。生於貧苦農民傢庭。小學畢業後,靠自學謀得教師職務,長期在裡加市郊的小學任教。1905年俄國革命時期,曾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著作的影響。1917年加入共產黨。早期寫過詩歌和反映農村生活的短篇小說。1908年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曾受高爾基的影響。在發表長篇小說《新發源地》(1909)之後,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羅別日尼耶克一傢人》,這是拉脫維亞規模宏大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女人》(1910)、《在絲網中》(1912))、《黃金》(1914)、《變節者》(1915~1916),劇本《農忙季節》(1915)、《召喚和回聲》等。這些作品反映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脫維亞農村社會經濟的變化和宗法制度的崩潰,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塑造瞭拉脫維亞第一批工人革命者的形象,抨擊瞭工人運動中的變節行為。1920至1940年拉脫維亞資產階級統治期間,烏皮特發表長篇小說《北風》(1921)、《羅別日尼耶克一傢人》(第2部)、《在彩虹橋上》(1926)、《羅別日尼耶克的歸來》(1932)、《羅別日尼耶克之死》(1933)等。衛國戰爭期間,寫有長篇歷史小說《斯巴達克》等。戰後發表長篇歷史小說《綠色的土地》(1945,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和《烏雲中的曙光》(1951),描繪瞭19世紀末拉脫維亞農村的廣闊圖景和初期的工人運動。1951年以後從事文學研究工作,著有《文學中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問題》(1951)和《拉脫維亞現代文學史》(2卷,1911)、《世界文學史》(4卷,1930~1934)、《長篇小說史》(1941)等。烏皮特被認為是拉脫維亞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曾任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副主席、拉脫維亞作傢協會主席、拉脫維亞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