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和提高美術創作能力和文化修養、審美意識的過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術教育指普及美術知識,進行藝術薰陶,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一般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機構的宣傳工作等多種形式,其中,中小學美術課的開設是美術普及工作的重要環節,社會上各種宣傳活動(美術展覽、電視、廣播、群眾美術活動等)是重要手段;狹義的美術教育指專門的美術職業教學,即通過系統的知識講授和專業訓練,培養和造就有相當文化修養和創作能力的美術人材,包括學校教學和個人傳授等形式式。

  沿革 專業美術教育最初都是以師徒授藝的方式進行的,即通過個人的藝術經驗的講授和創作實踐的示范,給學生以熏陶和影響,使之逐步熟悉和掌握美術創作的基本技能。這種教育形式,在15世紀以前的歐洲和中國近代以前2000多年的歷史中是培養美術人材的主要手段,現在也依舊作為一種美術教育方式存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在意大利出現瞭一些短期的、有培訓性質的美術教育機構,如達·芬奇學院(1498)。之後在1562年,畫傢兼美術史傢G.瓦薩裡倡儀,意大利創辦瞭佛羅倫薩繪畫學院;1585年卡拉奇兄弟在波倫亞建立美術學院;1593年羅馬成立聖盧卡學院,都以講授美術技法和展覽作品為辦學目的。1648年法國皇傢繪畫與雕塑學院成立,定期舉辦沙龍(展覽)活動,並制定瞭嚴格的藝術規范;1671年又成立皇傢建築學會(後改為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793年同皇傢繪畫與雕塑學院合並,開設素描、油畫、雕塑、建築、版畫等課程,學生要經過考試後擇優錄取。正規的學院式的美術教育開始形成。18世紀下半葉,歐洲新古典主義興起,受到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支持,影響所及,使為數眾多的美術學院紛紛出現於歐、美各國,如1757年、1768年,俄國和英國分別創辦瞭皇傢美術學院,到1790年,世界各國創建的美術學院已達100餘所,成為培養專業美術人材的重要機構,領導歐美的美術創作潮流。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以及後起的印象主義繪畫的出現,學院派美術教育受到沖擊,但作為正規的美術教育機構,迄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歷史上很重視美術事業,視美術為重要的輔政工具。早在周代宮廷中就有專職畫工。漢代更在秘閣、鴻都學等機構中集中瞭一大批美術人材。至唐代,應征入宮的畫工、畫傢多達3萬人以上。五代時,西蜀孟昶於935年建立瞭翰林圖畫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皇傢畫院。943年,南唐李璟仿照西蜀,亦成立宮廷畫院。這類畫院的成立,主要是滿足統治階級的藝術需要,集中的都是有一定創作能力的畫工和畫傢,這些人來到畫院,不是接受美術教育,因此畫院的職能也就不表現在美術教育上。直到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於960 年設立翰林圖畫院,推行嚴格的考試制度錄取和培養畫傢,開設山水、人物、花鳥等畫科,按畫傢成績分賜不同身職(待詔、祇候、應奉、學生、進士出身等);畫院同時兼有創作、教學、研究和鑒藏等職能,才使中國出現瞭最早的美術教育機構,並延續瞭300餘年。元、明、清三代,雖然還設有畫局(元代)、畫院(明代)和供奉畫院及如意館(清代),但三代宮廷畫傢都屬直接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創作人員,已不再發揮宋代畫院的美術教育作用。

  辛亥革命前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1902年清政府參照日本學制頒行學堂章程,於是中國境內先辦瞭許多學堂,並在學堂中開設美術科(如南京兩江師范學堂、北洋師范學堂等),聘請外籍教師講授油畫課,開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之先河。繼之,一些藝術青年籌辦各種美術學校,使中國的美術教育在比較廣泛的領域內發展起來,主要有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12,主辦人劉海粟)、杭州國立藝術院(1928,次年改為國立藝專,主辦人林風眠)。南京中央大學於1927年開設藝術系(主持人徐悲鴻、呂斯百等)。除美術學校之外,一些從歐、美和日本學習後回國的人還興辦瞭各種美術社團和藝術講習所,如陳抱一於1915年創辦東方畫會,周湘於1921年創辦佈景畫傳習所。30年代初由龐薰琹、倪貽德、周多、張弦等人發起組織決瀾社,1934年趙獸、李東平、梁錫鴻等人組織中華獨立美術協會等。這些美術學校和美術社團的成立和活動,對中國現代美術教育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魯迅在介紹國外進步美術、培養美術新生力量、推動新興版畫運動過程中也做出瞭重要貢獻。

  1949年後,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又有瞭重大的發展,在廣泛進行美術普及工作的同時,創辦瞭多所正規的美術學校。目前全國有高等美術學校9所,計中央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這些院校有的還辦有附屬中學,進行中級美術教育。一些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和藝術學院設有美術系(專業)。

  美術學院或美術專業在教學上一般包括美術基礎課教學和創作課教學兩大部分,錄取和成績考核都有較嚴格的規定,通過教學,使學生具有較紮實、較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作能力。中國各美術院校和美術專業已成為向社會輸送美術人材的重要機構,不但為國傢培養瞭大批的美術人材,同時還通過招收留學生,為國外培養美術專門人材。

  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美術教育也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社會的群眾性的美術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美術展覽、環境藝術、影視事業和出版工作等),廣泛普及美術知識,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已成為專業美術教育的重要補充,如蘇聯政府每年支出3500萬盧佈用於紀念碑藝術綜合體的創作,以加強對青年一代的藝術熏陶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美國廣泛利用各地的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等進行普及藝術教育工作,這些藝術單位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並成立藝術教育部,加強對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的培訓工作。中國美術傢協會及所屬各基層組織,各地方群眾藝術館等單位在普及美術教育、開展群眾性美術活動和培養人材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② 專門美術學校的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上也有相應的調整。西方國傢受工業社會的影響,實用美術(諸如工業設計、工藝美術、環境美術、應用版畫等)的教學占瞭很大比重。美術學校除瞭培養自由創作的專業美術傢和師資力量外,實用美術人材的培養也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由此導致瞭教學內容的擴大,不再局限於以往一般的素描、人體、靜物等造型能力的訓練,而是擴及到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如瑞士洛桑州立美術與實用藝術學校,規定的教學宗旨是“給學生以藝術訓練,使學生將來能從事藝術職業、藝術教育以及與造型藝術有關的信息傳遞工作”,學校設三個系:美術系、一般藝術系和實用美術系。其中實用美術系的課程有:基礎廣告構圖、產品設計、廣告學、文學與縮寫符號、模型、素描、塑型、攝影、攝影廣告、藝術知識、材料知識、技術素描、政治經濟學與法律、藝術美學與社會學、表現性幾何、企業管理、機械基礎、物理、材料力學、材料工藝、情報理論和市場研究、表現手法、編排編輯等。其中產品設計占總學時的40%強。這種加強多種能力培養,使學生走向社會後具有更強的適應性的教學思想,在世界各國也都開始受到重視。

  ③ 基於美術自身的特點,美術教育的特殊性越來越得到強調,即將美術教育看成是對受教育者藝術個性的啟發和培養的過程。對藝術風格和藝術追求不做硬性的規定,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循個人的藝術氣質和審美愛好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學校教育的任務是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提供有利的條件,以保證每個人的藝術才能能得到發揮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