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作傢。生於西爪哇展玉。早年就讀於萬隆成人學園,當過公務員。獨立後曾在國傢電臺和圖書編譯局供職。1959年加入人民文化協會任中央理事會理事,並任印尼文學協會中央理事會副理事長。1965年起長期居住國外。

  烏杜伊最初用巽他文進行文學創作,日本佔領時期始用印尼文創作,以寫劇本和小說為主。作品多以小人物為描寫物件。八月革命期間,他寫的第1部劇本詩劇《笛子》(1948),用象徵的手法描述印尼獨立鬥爭的曆歷程。第2部劇本《飯店之花》(1948),描寫不甘仰人鼻息、向往自由生活的飯店女招待。他的長篇歷史小說《丹貝拉》(1949),反映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印度尼西亞人民反抗荷蘭殖民侵略的鬥爭。八月革命失敗後,烏杜伊對“移交主權”後的社會現實感到悲觀失望。短篇小說集《倒黴的人們》(1951)著重描寫小人物的可悲命運和官場的腐敗。劇本《阿瓦爾和米拉》(1952),反映作者理想的破滅,曾獲全國文化協商機構1953年劇作獎。後期作品基調比較明朗,眼光比較開闊。他所描寫的小人物雖然命運還是悲慘的,但對前途懷有希望。主要作品還有劇本《天上有星星》(1955)、《卡巴延》(1959)、《城裡人》(1962)、《再見,不入教門的孩子!》(1963)、《薩帕爾》(1964)、《坎彭》(1964)等。